fbpx
x

【佛詞碑】之「Anattā」

佛教否定「我」的存在,也沒有「靈魂不滅」的主張。佛教所講的,是「無我」。「我」,是一種虛假的存在。(圖:網上圖片)
佛教否定「我」的存在,也沒有「靈魂不滅」的主張。佛教所講的,是「無我」。「我」,是一種虛假的存在。(圖:網上圖片)

不要誤會這是日文「あなた」的音譯,這是巴利文,梵文的對應詞是Anātman,意指「無我」,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說「無我」之前,必須先瞭解甚麼是「我」。如果你問一個小孩,他大概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說:這就是「我」了。如果問一個成年人,他或許會指著自己的腦袋或胸膛說:這就是我了──我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觸、所感,一心一念,一言一行,統統加起來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我」。

但是,當我們接近老死的一刻,又或當我們看見一具腐爛屍身,再沒呼吸,毫無反應,我們又會如何回答「我」這個問題呢?人死以後,還有「我」的存在嗎?也許有人會說,靈魂出竅,轉世投胎,那個叫「靈魂」的東西就是「我」了,那是超乎身、心之外的另一種存在。

歸根究底,「我」是甚麼?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以上所說的統統都不是,因為佛教否定「我」的存在,也沒有「靈魂不滅」的主張。佛教所講的,是「無我」。「我」,是一種虛假的存在。

佛教講「五蘊」(又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簡單來說,「五蘊」就是「我」所存在的基本要素。問題又來了,現在五陰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實不過,有眼耳口鼻,有手有腳,有思想有感情,我們色心所合的身體,行動自如,要東就東,要西就西,所受的苦樂也是實實在在的,為甚麼要說五陰無我呢?對於很多人來說,無我觀是佛教教義裏最難理解的課題之一。

佛教認為,「五蘊」之我,不過是假因緣暫時的和合,每一蘊都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素和合而成,由於因緣條件的不斷變遷,「我」(身與心)沒有一刻是停止不動的,而是無時無刻都在遷流變化之中。「五蘊」假合的人身十分短暫,既不能常住(無常),又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苦),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無我」。

因為在佛的觀念裏,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關係中。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個現象的產生,都是由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所決定的,這是佛教所講的「緣起」法則,離開了這些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不可能產生,這當中包括所謂的「我」,從生至死,由死再生,生生滅滅,流轉往復,循環相續,都是因緣和合,幻而不實。

世俗之人由於無明,錯把「無常」與「無我」當成有常有我的東西來追求,形成「我見」與「我執」,執著有一常住不滅、永恆不變的自我,從而衍生一切煩惱,這就背離了人生的實相。「我見」、「我執」是招感流轉生死大苦的根本,且能障礙智慧的生起。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佛陀要我們看清真相,所以要修「無我」法門,以不同的方法對色等五蘊作層層深入的觀察,如實了知,從五蘊觀察無常,以此斷滅我見,斷滅煩惱,從而解脫生死輪迴的束縛。

佛陀將要圓寂前,弟子對將來如何區分正法與非法,心存疑慮。於是佛陀作出開示:任何法門只要符合四法印就是佛法。四法印是指「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個標準,概括了佛法的根本理念。

有趣的是,日文中的「あなた(anata)」,指「你」,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無我」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