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僧學商三攜的佛教管理思路與實踐──記一個劈劃人間佛教新徑的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今年八月下旬舉辦了「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並由香港鏡報及佛門網協辦。論壇一連兩天在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邀請到主講的嘉賓堪稱冠蓋雲集,既有大學校長及學者、寺院方丈,更有企業家居士大德,一同就這課題發表高見,令參加者獲益良多。

談到為何會探討這個題目,則可由佛教誕生時說起。當時印度正值第一次城鎮化時期,徙聚為城,商賈漸興。佛陀針對傳統婆羅門壟斷祭天神賜的倫理,主張「平等自主」和「自作自受」的生活倫理,使得新興社會階層成為廣大的受眾。這些新興階層主要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據《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佛教徒從事商業行為,須講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理,依佛教的教導,此「道」如符合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則能使佛道成為商道,讓佛商在從事經營買賣時,俾所遵循。來自論壇主辦機構之一的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引述星雲大師的開示:「錢財不是毒蛇,而是可以作為淨財,成就事業和願心。」陳教授指出,任何企業都需要講求利潤及效益的最大化,「佛商」追求利益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負上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就是佛教研究中心所關注、研究和推廣「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的用意所在。

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恰為企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而且,佛教有組織、有制度、有規劃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業,不僅續佛慧命,更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所以佛教的企業精神,以及教育、文化精義,實為人類一大瑰寶。

隨著企業文明和商業文化的不斷進步和擴散,佛教也面臨新的生存和弘法局面。傳統的互惠佈施是否可持續?現代商業模式對佛教僧團運作,正在產生怎樣的影響?諸如此類是「人間佛教」必須正視的課題。這個論壇旨在探討佛教發展與商旅活動關係、佛法如何裨益商業活動、佛理如何助人經商,僧團如何受惠於企業管理經驗等。

在開幕禮後,多位嘉賓即時就論壇主題作出回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為人類未來的存在價值及意義帶來挑戰。論壇的議題須面對新時代的課題,過去以西方文明為思考,演變成更多知識,創造更多財富及握有更多權力,「我們不得不從東方的佛教智慧角度重新檢視這個時代的價值觀。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五戒十善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的依據」。

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認同星雲大師的觀點,認為「最好的管理是內心的管理,心正一切正,心淨一切淨,心善一切善。心是萬物之本,把根本管理好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認為,新的管理非常重要,「把心管理好必定有經濟效益。正如大師教導三好四給,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寬運法師感謝星雲大師把香港的山林佛教推向學術研究層面,表示:「人間佛教的始創人是佛陀,佛教為了人生改善,先要管理好自己。」

香港鏡報副社長徐世和博士則指出,佛教理論與企業管理貫通,佛教理念對於承擔社會責任有正面的引導作用,人間佛教可幫助企業長遠發展。

佛門網編務總裁林國才擁有救災工作經驗,指出災後重視工作跟管理很有關連,包括把握時間幫助災民、尊重當地人的文化和習慣等。

論壇的第一場討論由覺培法師主持。其中一位講者、國立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引用福智與日常法師的說法,我們要「觀功念恩」,即是要看到別人的功德或優點,以及凡事都要存感恩之心。他並且將這個理念應用在屏東大學的創建及管理之上,包括以「觀功」的心態起用各種人才作為教學人員,以及用「念恩」的態度推行多項關懷生命和服務社會的教育項目。

同場的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教授不謀而合,以「佛法對大學管理的啟發」為主題。南華大學於1996年由星雲大師創辦,是佛光山聯合大學系統五校之一。在校務發展上即以生命育為主軸,大力推動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組織上特別成立了三好運動推動委員會,訂定組織及相關措施;在課程上,調整科目,並將正念靜生列為必修科目。為了培育同學的感恩心,大學又推動了一系列成年禮活動,包括經典研讀、專業倫理實踐等。經過幾年的推動,學生的情緒困擾降低了六成,同理心增加了八成,教師的自覺力也增加了八成。大學並且獲得全國教學卓越績優大學、生命教育特色大學及全球百大綠色大學等殊榮。

珠海大學校監李焯芬教授以「成就眾人就是成就事業」為題,指出企業(或大學)管理者可以參考大乘佛教「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精神,設法成就員工的個人事業,讓員工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最大的個人成就。這樣一來,企業的成就是所有員工成就的總和。成就員工的個人發展,就是成就企業,讓企業取得最大成就的法門。他以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自利利他理念,落實在經濟和管理文化上,即成為現代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念。

來自商界的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執行總監黃經國博士則以「學校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因果關係」為題,使用紐約世貿中心遺址的藝術設計作為例子,用因果關係帶出,可以如何有效處理年輕人心理上的傷痛糾結。

在論壇的第二場討論中,慈氏文教基金會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聯章談到「現代佛教團體經濟來源的開拓與管理制度的建立」,指出佛教團體除了以傳統的捐款作為經濟來源外,以慈濟為例,更可用生產事業、文化事業及景區合作等來增加收入;展望將來,佛教團體的收入會更趨多元化,包括演藝活動、工藝品、金融產品、命名權,以至健康療養及安老服務等。此外,佛教團體也應該建立現代管理制度,重視知名度、透明度和專業度,並且向金融化和產業化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訪問學人駱湛才教授更在論壇中探討佛教哲理與現代應用管理學的共融與區分,認為佛法可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及人事管理之上。而且,管理是管人,管人是管心。要管理好別人的心,就先要管好自己的心,我們學習佛法來管理好自己的心,工作將無往而不利。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彬彬則談及佛教「整體主義」環境理念對經濟管理制度的啟示。他指出,當今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破壞源於人類對自然無節制的索取,是眾生無明牽引的「不共業」與「共業」共同招致。要解決這問題,可借鑒佛教有關思想,並參考西方學界的相關成果,從「整體主義」上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入手。

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段玉明教授在論壇的第三場討論中發表「人間佛教之財商論綱」。他認為,人間佛教並不反對財富,而是反對貪得無厭的價值財富追逐,合法求財、積財是獲得認可的自利利他手段。唯此認可,人間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方能更為有效、廣泛地展開。人間佛教認可的財富具有價值財富、道德財富與佛法財富三重含義。三者首尾相接,形成連續的財富進階,並在此過程中完成人的自我提升與人格完善。所以,人間佛教之財商不僅是關於財富的獨特觀念、知識與行為,更是導引完善人格、圓滿佛乘的修行旨要。

而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鄭振煌教授則從《六祖壇經》看商道。他指出,佛法有理有事,《六祖壇經》主要講理,商道主要論事。《六祖壇經》講的自性是最透徹的理,雖然最精深、最廣大,卻是最平實。商道雖然最平實,卻也是最精深、最廣大。二者的理相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商道必須根據《六祖壇經》的 理,才不會走偏,若能充分發揮《六祖壇經》的理,則商道即佛道,商成即佛成。

印尼金剛山佛教大學研修院副院長黃運喜教授則提出,可以用經營佛教社會企業方式來修行佛法。現代的事業經營者往往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造成嚴重剝削。身為佛弟子,將佛法應用到經營佛教社會企業,又能照顧到生產者、消費者、弱勢社群等,也許是最佳的選擇。黃運喜教授以自己創辦的「大千佛教文化社會企業」為例,探討如何以經營佛教社會企業方式修行佛法。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宋躍華博士同樣談到企業社會責任,以佛學的緣起法則作為規範,例如從眾生平等看僱員利益,以及從依正不二看環境利益等。他建議企業可藉此開創出適合中國人特質的理論。

講壇還有另外多位講者,分別從僧、學、商等界別不同的角度,就這個課題的各個不同層面發表了精闢獨到的見解,精彩紛呈,令參與者獲益良多,有助啟發大家思考,人間佛教應該推行怎樣的經濟與管理文化,方能更進一步裨益社會。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