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勝妙梵音 文化瑰寶──北京智化寺音樂的傳承

前排中為第廿六代藝僧本興法師(2009年1月示寂)及在家居士,後排黃袍者為第廿七代傳人(攝於2008年)
前排中為第廿六代藝僧本興法師(2009年1月示寂)及在家居士,後排黃袍者為第廿七代傳人(攝於2008年)

前文介紹了廣慈老和尚在台灣傳播的常州天寧寺正統梵唄唱腔,那是屬於「大廟」專用的法事音樂,講究清修,必須由受戒為度的出家人主持,以肉聲為體,磬鼓木魚法器為節,不使用伴奏樂器,稱「禪門佛事」。而在「小廟」或施主家裏舉行的法事音樂,加入了樂器伴奏,由納銀受牒為度的應酬僧或民間吹鼓手主持,稱為「應門佛事」。

本文要介紹的北京智化寺音樂,正是北方「應門佛事」的代表。智化寺音樂一路傳了二十七代,由藝僧及居士合力弘揚,誠為佛教文化中難得一見的瑰寶。勝妙梵音,能淨化人心,在這個時代別具意義,更值得我們細味欣賞。


擁有北京現存唯一的明代文物

我是2005年初第一次到訪智化寺,乘地鐵到建國門站,沿東三環向北走十分鐘左右就到。智化寺建成於明正統九年(1444),雖說是明英宗寵信的大太監王振的家廟,但《明史》中對智化寺的描述是「窮極土木」,從其遺留下來的宏偉建築、精美的壁畫以及北京現存唯一的明代轉輪藏等文物中,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氣派。

正殿及萬佛閣內的藻井於民國時更慘遭販賣,現藏於美國堪薩斯城(Kansas City)納爾森阿特金斯美術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內。1961年,智化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可能北京大型的古建築太多,致使它備受冷落,遊客不多。令它聲名遠播的,反而是由二十六代藝僧代代相傳下來的佛事音樂。

正殿
正殿
藏殿內為明代轉輪藏(木格內放置手抄佛經)
藏殿內為明代轉輪藏(木格內放置手抄佛經)
如來殿(下層)與萬佛閣(上層)
如來殿(下層)與萬佛閣(上層)

音樂類型和配器

智化寺音樂有「京音樂」(器樂曲) 、「禪音樂」(聲樂曲) 及「法器音樂」(打擊樂)三部分,內容包括唱贊、誦經、播文(頌偈)、音樂(法器與管樂)、法事動作(手印、跪拜、作法)等。「京音樂」是以管樂爲主的器樂曲,由宮廷音樂、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融合而成;「禪音樂」又稱「北韻」,是梵唄唱頌,現在北方寺院幾乎已絕迹;「法器音樂」則是用各種法器配合演奏的打擊樂,目前傳承下來的法器音樂甚少。

智化寺現存曲牌205首,用工尺譜記譜,但與一般所見的工尺譜不同,板記作「ソ」是唐代半字譜的記法,「工」 ( do)記作「∣」 ,「乙 」(ti)記作「、」則是宋代俗字譜的記法。做法事時一般由九位僧人誦經、禮懺、敲擊法器,並分別演奏二管(篳篥)、二笙、二笛、二雲鑼、一鼓、一鐃、一鈸、一鐺子、一銛子(小鑔)。管為九孔,笙有十七簧,為唐宋舊制。各種樂器的演奏者,既按曲譜章法相互照應,又各自在曲譜外有所發揮,避免單調的齊奏悶局,是為活的音樂。

第廿六代藝僧本興法師手抄譜
第廿六代藝僧本興法師手抄譜
智化寺展覽廳的藝僧演奏模型
智化寺展覽廳的藝僧演奏模型

藝僧

明代的佛教寺院分為禪、講、教三類,僧眾按專業修行佛法。智化寺屬於禪寺,屬臨濟宗門下,初期住持皆由禪僧擔任,後藝僧地位提升,也可擔任住持。藝僧必須在十三歲之前入寺學習,為期七年,先學唱工尺譜,再演奏管、笙、笛、雲鑼等多種樂器,並且要練習站、行、坐、跪四種演奏姿態。

文革期間,智化寺部分古譜被焚,樂器被毀,僧人被迫還俗回鄉。1982年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在學者凌海成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八名藝僧明聲、秀全、增遠、兆禪、緒增、福廣、學禮、本興法師被請回智化寺。1991年,智化寺從河北省屈家營招來六位自小學習冀中笙管樂 的年青人拜師學藝,成為第廿七傳人。2004年,由第廿六代藝僧本興法師帶領六位徒弟錄製了四十首智化寺音樂曲目。

最後的藝僧(攝於1992年)
最後的藝僧(攝於1992年)
藝僧於廣化寺演出後合照(攝於1984年)
藝僧於廣化寺演出後合照(攝於1984年)


在家居士對佛教音樂的護持

智化寺音樂得以留下一脈,除了有國家文物局的政策及經濟支持,最令人感動的是一批在家居士的無私護持。由於智化寺並非由宗教部門管理,八十年代期間,藝僧只能把技藝傳授給在家居士,因此樂團有二十多位成員是由義工組成,他們主要參與「禪音樂」的演唱及法器演奏。其中一位屈保立居士,原是航天部的職員,學佛三十多年,從錫泉法師學習「禪音樂」、笙及佛事手印。我平生第一次看見打手印,就是在智化寺文物保管所臨時組織屈居士及一批義工來做的示範演出上(見影片)。屈居士做出的各式手印,令我聯想到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所記錄的京劇旦角手勢照片,有異曲同工之效,令人神往。

2013年春,我有幸參加河北大學齊易教授組織的考察隊,在霸州市以北看到一支冀中笙管樂樂團「南頭村音樂會」。音樂會由村民組成,樂曲相傳是由村北的千佛寺(已毀)僧人所傳。現存最古老的樂譜是由已故村民樊廣蔭用自製的紙張,歷時十五年的手抄記錄。五十年代後期至1985年,音樂會被迫中斷活動。1986年,樊廣蔭重新組織,但由於年青人出外打工,只活動了一年又再度散班。2010年,當時的年青學員已安居樂業,但感有所缺失,於是決心復辦音樂會。現在的音樂會仍延用舊法,學習是從唱工尺譜開始,唱熟了才可以用樂器演奏。排練室旁專設一間小禪房,把古老的樂器及手抄工尺譜供奉在禪房裏,態度非常恭敬。這再次見證了民間居士為保存佛教音樂所做的努力。

梅蘭芳京劇做手(網上圖片)
梅蘭芳京劇做手(網上圖片)
「南頭音樂會」保存的老樂器
「南頭音樂會」保存的老樂器
樊廣蔭手抄曲譜
樊廣蔭手抄曲譜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