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哲人雖已遠去,琉璃光彩依舊──緬懷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先生

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先生
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先生

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先生於11月1日清晨,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往生,得年69歲。

張毅先生雖自謂生命的轉接皆始於「不安」,然而他長期款步於文化和藝術之間,終於安頓在恰如琉璃的「內外明澈」中,造就了人間淨美。

身為台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之一,榮獲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張毅先生執導的《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及《我的愛》等知名作品,在台灣影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兩度得到金馬影后殊榮的楊惠姍,則是張毅先生多部電影中的女主角,後來也成為了他的菩提伴侶。二人在1987年毅然告別電影界,懷抱著夢想與創意,為了重現已失傳良久的「琉璃脫蠟鑄造法」( pâte-de-verre)奪鬥,全身投入創作,創立了琉璃工房。

張毅先生曾說,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在他與楊惠姍籌備工房期間,曾燒掉所有積蓄,負債達七千五百多萬台幣。雖然經歷過不少困難和考驗,他們卻一直迎難而上,沒有放棄,守住一顆初心,為的是要重新探討中國歷史文化,創造永遠有益人心的作品。如今,他們的琉璃作品蜚聲國際,例如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便收藏了張毅先生的作品《焰火禪心──火鸚鵡》,此外尚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康寧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等多個世界頂級博物館。《紐約時報》更評論張毅先生是「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以示對他的肯定與讚揚。

張毅先生相信,當代藝術必須是對當下的反省,而縱觀華人社會,雖然有不少作品在藝術價值上都蘊含特別意義,卻未必能回應社會,往往為觀者帶來的只有一個個問號。於是他問自己,到底要走精英式的創作路線,還是回到群眾裏去?對他而言,「琉璃」二字,傳遞出來的是一種跟歷史的交流與價值觀。美不美很難定義,但他強烈希望觀者感受到創作者呈獻出來的,是一顆誠意心。

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張毅先生的作品《焰火禪心──火鸚鵡》
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張毅先生的作品《焰火禪心──火鸚鵡》

張毅先生以文化傳承為職志,未曾有一刻歇息。誠然,中國雖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但經過千百年來的歲月洗禮,許多物事已蕩然無存。張毅先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日本,隨隨便便就可以找到一座九百年的寺廟、一家三百年的食店,甚至是做了十四代的陶瓷家族;反觀台灣,很多舊建築都已拆掉,想找一座八十年的老房子也不容易。為何日本人那麼尊重他們的歷史傳統?為甚麼我們不行?他渴望透過琉璃,讓世界看見台灣,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在《不死的力量:張毅先生的琉璃文化》一書中,張毅先生這樣說道:「⋯⋯人過六十歲之後,⋯⋯從體力上,從熱情上,都知道自己在面對生命最後的機會。」在今年9月底,已抱恙的他,接受「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的邀請,仍堅持錄製開幕演說影片。他在演說中引用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管理學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的觀點,來顯示反省文化的重要性。他認為文化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然而當代的人們卻沒有意識到這點,反而「看輕了文化」。他又不諱言,回想起來,自己感到很慚愧,也認為自己的能力非常微薄;但即便這樣,還是努力希望每一件做的工作,能夠讓社會的態度改變、讓社會的價值觀念提升,從而找到信仰。[1]

其實他對信仰與文化的思考,更早見於2015年在佛光山惠中寺的「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中。張毅先生那時候說,無論面對哪種語言的採訪,第一個問題永遠是:「為何從一個演員變成做琉璃的?」而他的回答總結出一個字:「不安」。無論是拍攝電影時,面對劇本、製作、資金的壓力,還是在生命中經歷多次心臟、腎臟手術時,每次他都會覺得,很想跨越這些不安。直到有一天,朋友給了一本《藥師經》給他和楊惠姍結緣,經中有云:「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從那刻開始,他相信「內外明徹」,這就是人生中重要的境界。如果能做到的話,心不就能安定下?於是,佛像成了琉璃工房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2]

在28年的琉璃創作過程中,張毅先生體悟到佛法是「文化」,而這種文化不單是創作,更是一種態度,引導著人心向善。他強調,佛法不單有助解決華人社會的問題,對於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來說,也是一服心靈良藥。「我們都要為心中的問題尋求答案,而佛法剛好能為我們提供答案。」而正因佛法能利益眾生,他和楊惠姍都希望藉著琉璃創作,把佛經中的道理轉變成實體的東西,讓更多人接觸得到,並從中獲得啟悟。張毅先生有一位基督徒朋友,他觀賞楊惠姍的觀音像時,直言那就是聖母瑪利亞,因為他從造像看到了慈悲。「慈悲不是『藝術』兩個字可以完全涵蓋的,那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三十五年前,張毅先生以《我這樣過了一生》獲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到了今天可以說,他以晶瑩剔透的琉璃重現中華文化美好的精髓,以巧奪天工的雙手表達對生命的信仰,過了充滿愛、慈悲與智慧一生。哲人雖已遠去,琉璃光彩依舊,願張毅先生的精神永存。

延伸閱讀

光影變幻間的琉璃詩意──專訪楊惠姍、張毅

守心、煉心、發廣大心:專訪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


[1] 【最後演說】張毅:誰還關心文化?我對民族未來充滿憂心!

[2] 楊惠姍、張毅談佛學  慈悲是時代唯一答案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