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回應當代社會的需要,日本年輕僧侶圖以新作風振興佛教。他們面對的挑戰與機遇是⋯⋯

佛教自誕生至今約二千五百年,在世界各地衍生出不同的流派,也因應各個地方的社會、文化等因素,有時大行其道,有時式微。作為歷史悠久的宗教,佛教怎樣能一方面尊重傳統,另一方面與時並進,回應現代人的需要,尤其是在形象上和推廣方式吸引年輕人,委實是極富挑戰的工作。

以日本為例,佛教在那裏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雖然國內約有七萬五千家佛寺,不過估計其中三分一只能算是勉強在運作之中,因為在很多鄉村地方,佛寺傳統上依賴「檀家制度」維持,這種制度在江戶時代十分盛行,任何人不論男女、貧富,均需歸屬於一所寺院,並以家族為單位,變相寺院得到管理民間戶籍的權限。這些「功德主」事無大小都需捐款支持佛寺運作,以回報佛寺給他們的宗教服務;但時至今日這制度已逐漸解體。不少鄉郊佛寺已無法繼續運作,僧人紛紛要另謀生計。

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宗教本就是可以靈活變通的概念,他們往往將佛教與神道教,甚至基督教混雜起來。不少人會在神道教的道壇祈求子女健康成長,舉行基督教的結婚儀式,而喪禮則遵照佛教傳統,卻不會感到有所矛盾。因此,要界定他們的信仰並不容易。日本政府按照佛寺和神壇的數目,推算出信奉佛教或神道教的人數接近,也有些人同時信奉這兩個宗教。但是2018年的一項調查則顯示,若要受訪者選擇一個宗教,31%的人選擇佛教,3%選擇神道教,1%選擇基督教,而餘下的62%的人則表示沒有宗教信仰。

在日本,佛教往往予人死氣沉沉的形象,因為它總是令人聯想到喪禮或祭祀儀式等,僧人誦經念的是古文,一般人根本聽不明白。從社會學層面分析,宗教世俗化和人口下降都令佛教日漸受到冷落。而年輕人對佛教──以至對各種信仰,普遍均不感興趣。

日本佛教衰落也有宗教層面的原因,日本的主流佛教團體跟其他地方的佛教團體,又或其他宗教的不同,他們通常不會主動向外弘揚,更不要說鼓勵大眾皈依成為佛教徒了──雖然也有少數非主流的佛教團體在這方面積極推動,但還是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不過,不少年輕一代的日本僧人力圖改變這種局面,期望以創新方法吸引年輕人,令他們覺得佛教與日常生活和現代世界息息相關。

用音樂表演來接觸年輕人

音樂是與年輕人溝通的理想媒介,因此有僧人想到嘗試用音樂表演來接觸年輕人。四十一歲的藥師寺寬邦將他誦唱、配上結他伴奏的《心經》上載到YouTube,至今點擊率已近三百萬。藥師寺既是禪宗僧人,同時也是歌手,推出了三張個人唱片,並且曾在日本各地、中國和台灣表演。

藥師寺寬邦最初的身分是音樂人,其後才成為僧人。他出生於南島,父親是一家佛寺的住持,但是一如很多現代年輕人,他不願意繼承父親的佛寺,在年輕時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組織樂隊和玩音樂,他承認:「當時,音樂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一種逃避。」

不過,隨著藥師寺寬邦日漸成長,他意識到要探索自己的禪宗根源,明白要成為僧人,才可以真正處理自己的恐懼。於是,到三十歲時,他在京都一家佛寺參加了一項為期兩年的修行計劃,然後出家為僧,並且想到將音樂與在佛寺的工作結合起來。

藥師寺寬邦早期的音樂作品屬於流行或民歌的類型,以家庭、朋友和家鄉為題材,大部分並沒有直接提及信仰,但卻帶著含蓄的訊息:「歌中會說到要珍惜生命中重要的東西,佛法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近年,他開始實驗較為獨特的佛教音樂,誦唱佛經,再配上結他和弦,上文提及的《心經》正是這樣的產物。

他曾表示:「日本的佛教過去很少作宣傳推廣,不過現在的年輕僧人以多種方式接觸外界,因此我相信情況正在轉變。」

關注到周邊的人的需要

日本僧人要與俗世人交往,進而推廣佛教,大概比其他國家的僧人容易,因為他們可以結婚、喝酒和吃肉。另一名日本僧人想到的方法也跟音樂有關,就是從酒吧入手,期望輕鬆舒適的環境可以令人打開心扉,願意訴說自己的苦惱。

這位名為藤岡善信的四十三歲僧人選擇了東京市中心一家位於二樓的小酒吧,在新冠肺炎爆發前,每個周末晚上會有約一百名顧客擠在裏面,背景播放著爵士音樂,而藤岡善信就會坐在其中一個角落。酒吧容許他在每個晚上有兩節帶領顧客誦經的時間,每節約十五分鐘。誦經後,他還會講故事或作簡短的演說。例如在新冠肺炎正肆虐的3月,他就談到不用金錢的捐獻方法,包括以友善的目光待人、微笑,以及關注需要幫助的人。除此以外,他還加入了一支樂隊,不時在多家俱樂部作現場表演。

藤岡善信的做法令一名三十歲的女顧客感到很受用。她承認,自己就像同代的日本年輕人,原本對佛教沒有甚麼認識,但認為藤岡善信的演說:「令佛陀的說話變得容易明白。我並不是在宗教氣息濃厚的環境長大,但是他們有些說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藤岡善信這樣總結自己的酒吧活動:「很多年輕人前來,細心聆聽。佛法能為生活帶來智慧。每個人都在追尋真理,心靈乾涸,如果我們能為他們提供那種真理,就能滋潤他們的心靈。」

日本佛教聯會的一名發言人認同這種概念:「佛寺不能像過往那樣,以喪葬儀式為主來營運,有如一盤生意,而是要建基於佛法的教誨。我們需要有更多僧人關注到周邊的人的需要,否則,我們再沒需要存在於這個社會。」

僧侶不應只為自己工作

換句話說,佛教需要對日常生活起到實際幫助──這正是山口縣的大來尚順的想法,因此他四處宣揚佛法,包括上電視節目,以及將宣傳小冊子擺放在酒店房間。他說:「我的主要目標不是要大眾皈依我佛,或是成為我的佛寺的檀家制度成員(在二十年間,他的佛寺的檀家成員數目已由一百五十戶減至一百一十戶),而是向大家介紹佛法,因為我覺得佛法很有用。」他指出,佛法中的重要概念,包括自我反省、自我改進、因緣和合,以及祖先會庇祐後人,我們應作拜祭和祈求等。他認為:「即使你是基督徒,如果喜歡佛法的教誨,請你也在生活中應用。」

三十三歲比丘尼露之團姫(露の団姫)就用另一種表演來吸引大眾──稱為「落語」的傳統說滑稽故事表演。她表示:「我認為,很多日本人覺得宗教是神秘的,甚至有點危險。我們需要告訴他們,信仰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例如,在一節落語表演中,她將佛教中的諸神比喻為街上各家店舖的東主,各自照顧大眾不同的需要。

團姫已放棄了檀家制度。她在兵庫縣西南部新建的佛寺仿效基督教教堂的模式,以訪客的捐獻和自己的落語表演作收入來源。她認為,很多僧侶過於懶惰,或過分專注於維持佛寺的營運和自己的生計,忽略了佛教基本的精神。

團姫本來準備在4月舉行的一次研討會,就以這一點為主要訊息,回應佛教面對的危機。雖然研討會因新冠肺炎而押後,她還是計劃提出僧侶不應只為自己工作,而要服務他人的主張。

宗教對日常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幫助,就是提供心靈和情緒上的指引,例如防範自殺。四十八歲僧人根本一徹正是藉著這方面的工作來推廣佛教。他是歧阜縣一家小佛寺的住持,以作為「自殺輔導員」而馳名,多年來,曾以面談、小組討論和透過電話等方式,為數千人作輔導。

根本一徹年輕時本來對佛教全無興趣,自認是頽廢青年,只喜歡跳舞玩樂。他當時修習禪坐,不過是為了輔助空手道練習,相信這有助他判斷對手的動作。後來,他遇上一次電單車意外,躺在醫院病床上時,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感到空虛,於是決定成為禪宗僧人。剛巧那段時期(距離現在約十五年),日本出現了自殺潮,根本一徹有一個叔叔和兩個同學輕生,事件觸發他在互聯網上找尋有自殺傾向的人,跟他們傾談。他憶述:「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後,會結成朋友,然後放棄自殺的念頭。」於是,他組織網上支援小組,跟這些曾有意自殺的人保持聯絡,他的輔導工作也逐漸建立起聲名。

他設計了一個工作坊,其中一個環節要參加者舉行模擬喪禮,來面對自己的死亡;在另一環節中,他要求參加者寫下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讓他們看清楚,若自己輕生會失去甚麼。

根本一徹當住持的佛寺已有七百年歷史,他當然不想佛寺關門,但是他認為,日後推廣佛法,主要依靠的可能是科技,而不是佛寺:「外界的需求在增長,但對佛寺的需求則在削減。你用智能手機,差不多甚麼事情都可做到。佛教需要想想可以怎樣在這樣的世界起到作用。」

根本一徹深信,在這個充斥著疫症、孤寂和天災的時代,大眾更為渴求靈性的力量,而佛教可以作出幫助:「如果佛教不能將人從死亡深淵挽救過來,就沒有價值。而佛教曾拯救我這個頽廢青年,協助我透徹地洞悉世事。」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