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流動的簫音茶香──譚寶碩與葉榮枝的洗滌心靈之道

譚寶碩學佛逾三十年,佛法不單提升他的修為和心性,更助他成為一個成功的洞簫演奏家。
譚寶碩學佛逾三十年,佛法不單提升他的修為和心性,更助他成為一個成功的洞簫演奏家。

城市生活紛紛擾擾,我們的感官往往因而變得遲鈍。兩位藝術大師,分別專長洞簫和茶藝的譚寶碩和葉榮枝告訴我們,簫音和茶香可以令我們心靈平靜,精神煥發。

洞簫演奏家譚寶碩和樂茶軒主人葉榮枝都醉心中國文化,並且精研佛學。他們結成好友,不時聚頭,用他們擅長的味道和聲音來淨化感官。現代人往往依賴追尋物質滿足來獲得快樂,但是他們兩人則提倡簡樸生活,減少追求令我們思緒困惑、內心紊亂的物欲。

平靜的內心世界

譚寶碩學佛逾三十年,佛法不單提升他的修為和心性,更助他成為一個成功的演奏者。過去數十年間,他的演奏出現於無數電影、電視劇、廣告和舞台表演中。

他認為:「最令人感動的音樂是最為簡單的,因為它與人心連結。洞簫本質上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樂器,只是管子上有幾個洞孔,因此它很容易反映演奏者的心境。如果演奏者心煩意亂,就不能給聽眾帶來正面的感受。我一直致力淨化自己的思緒。如果思緒清晰,內心誠懇,我的音樂就會令人產生共鳴,引領聽眾觸動他們的心靈。」

另一方面,茶人葉榮枝鑽研茗茶文化三十年以上,現時身兼大學教職的他指出,要真正領略品茗的樂趣,必須有平和的心境。

他解釋:「簡單就是最好──不論是品茗,還是心境,道理都是一樣。清朝初年,龍井茶興起,取代了松蘿茶,成為最受歡迎的茶,因為龍井茶的味道清淡含蓄,跟松蘿茶香濃豐富的味道大異其趣。龍井的平淡味道讓品茗者有空間去反思演繹茶香。事實上,即使是同一杯茶,每個人感受到的味道都不一樣。萬法唯心造,正如味道是由我們的舌頭感受,我們的世界也由心境創造。藉著品茗,我們可以將內心靜下來。心境變得平靜,我們便可重新專注本性,然後到達禪的境界。」

譚、葉兩人都強調境隨心轉──我們的心境影響世界。如果心境平靜,我們就能看到世界的深層變化,並且能欣賞其中的每一刻。

葉榮枝以茶洗滌我們的心靈。當心境平靜下來,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生活中的靈光。
葉榮枝以茶洗滌我們的心靈。當心境平靜下來,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生活中的靈光。

吹簫品茗的生活

譚寶碩也懂得用竹製造洞簫。挑選一截竹枝,鑽孔雕琢成洞簫,再在簫上畫上佛經和菩薩的圖案,它已不單是樂器,更是靈性的傑作。他說:「不是所有竹枝都可以用作製造洞簫。找到適合的竹枝,將它轉作洞簫,要靠機緣。這些洞簫一直伴隨我一生,擔當不同角色。在我年輕時,它們只是樂器;到我步入中年,它們成為我的朋友,伴我工作和遊歷世界各地。現在我年事已長,它們則是我的良師,提醒我要繼續提升修養,淨化心靈。」

譚寶碩視他的洞簫為有靈性的東西,只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有一次,一個農夫送了一支洞簫,上面有一個火燒過的烙印。他在烙印的位置繪上觀音灑淨的圖案,似是為洞簫紓減痛楚。譚寶碩想藉著自己的洞簫,向三界傳出慈悲的訊息。他說:「有一位僧人告訴我,我的音樂除了人類可聽到外,也可接觸到三界的眾生。我想將最好的給予他們,這正是我在洞簫上繪上佛經和菩薩圖案的原因──希望我的音樂在奏出時,可以祝福眾生。」

佛法強調沒有不變的「常」,一根竹枝可以轉化為洞簫,甚至對一位音樂家擔當起靈性導師的角色。以茶來說,形式的轉化由烤過的葉子壓成粉狀,在杯中與熱水溶合,有助我們了解生命變動不居的特性。

葉榮枝解釋:「在中國文化和歷史中,茶對不同的人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對農人來說,茶是日常飲品;對僧人來說,茶是禪修的工具;對帝王貴冑來說,茶是款待賓客的飲品。我們喝茶時,它的味道是不真實的,因為每個人會感受到不同的味道,真實的是喝茶的行為。喝茶過程中這種真實與不真實的感覺也可應用於生活中。生命中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就像茶,都沒有固有的形相,而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流動都不是恒久的。」

他總結,生命中的憂傷苦惱都源於內心,因此潔淨心靈是最基本的。「我們不能從外在世界獲得覺悟,這只會在心靈洗滌後出現。」

譚、葉兩人用茶和音樂來洗滌我們的心靈。當心境平靜下來,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生活中的靈光。

原文:

Tam Po Shek and Wing Chi Ip: Refreshing the Soul and the Senses by Playing the Flute and Drinking Tea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