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夢參長老示寂前與海雲和上談了些甚麼?:專訪台灣大華嚴寺海雲和上

夢參長老乃享譽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每日請求與他見面的人有如過江之鯽。然而,長老對海雲和上特別鍾愛,還時常將他掛在嘴邊。夢參長老於去年示寂,在示寂前,長老與這位開門弟子作了甚麼開示呢?海雲和上之前受邀來港,為華嚴學會的新址落成,主持開光灑淨,我們藉此機會向和上請益。受訪時,海雲和上授予學佛人的「三不原則」,還談及他如何為自己的是非解圍。

海雲和上形容華嚴學會香港分會的成立猶如種子落地,爾後生根發芽。
海雲和上形容華嚴學會香港分會的成立猶如種子落地,爾後生根發芽。

在缺乏智慧的情況下,如何作對的抉擇

一般而言,學佛修行先要親近善知識,再依據善知識的引導,修習聞、思、修。然而,親近善知識,必須先懂得分辨誰是善知識,否則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要懂得分辨,則必須要有抉擇力,因為只單靠因緣,往往不見得可靠。因此,具備抉擇善因緣、選擇善知識的智慧,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便顯得格外重要。

「紅塵不是淨土,淨土裏都是諸上善人,在紅塵中有好人也有壞人。」海雲和上表示,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也不妨給「好人」與「壞人」下個定義——「凡是阻礙我們走向真理的都是壞人;能夠協助我們朝向真理的就是好人、道友。」和上繼而指出,假如我們想要追求真理,那麼就必須對「甚麼是真理」,以及「為甚麼我們需要追求真理」有相當的認知。

至於甚麼是真理呢?海雲和上解釋:「真理是永恆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無論是古代、現代,或是未來都一致的;它不會隨著時空、環境、因緣而轉變。」和上並非以實指定義,直指出真理的內容,他只道出了真理的性質——永恆的、放諸四海皆準、古今都一致,而這些性質是有別於道德、法律的,因為「道德及法律是會隨著時空、環境而轉變的」。

海雲和上之所以區分真理與道德、法律的用意,是想傳達「真理與道德、法律無關」這個觀念。如果我們能夠分辨它們的不同,那麼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便可以減少一些無意義的痛苦與執著。雖然說「真理與道德、法律無關」,但並不表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忽略道德與法律。和上叮嚀:「事實上,道德、法律是佛弟子應該遵從的,因為那是佛門的戒律之一。」如果我們的行為與道德及法律相違背,這不但會我們的生活陷入痛苦,而且還會構成修行的障礙。

海雲和上以善財童子向南遍訪善知識為象徵,勉勵信眾凝聚善念,共同推動華嚴法脈之傳承。
海雲和上以善財童子向南遍訪善知識為象徵,勉勵信眾凝聚善念,共同推動華嚴法脈之傳承。

道德與法律是佛弟子應該恪守的,然而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卻又不能夠拘囿於普世的價值。海雲和上從另一個角度指出:「有些東西雖然為紅塵(俗世)所准許,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們還是要避免。」而對於那些「既不符合真理,又不合乎法律、道德規範的『損友』,我們要勇於拒絕與他們來往。這是一種對真理的認知與抉擇(擇法覺分),而我們學佛,學的就是這些。」

為甚麼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中都是向南行呢?海雲和上表示,在《華嚴經》之中,「南方」象徵「正確的方向」。
為甚麼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中都是向南行呢?海雲和上表示,在《華嚴經》之中,「南方」象徵「正確的方向」。

生活沒有是非便成道場

學佛人除了要勇於拒絕與損友來往,還要避免陷入是非的漩渦,以免把「論道、無是非處」的道場,變成了是非的處所。有鑑於此,海雲和上於是建議大家應該要遵循「三不原則」——不看、不聽、不講是非。

然而紅塵萬丈,「處處都是危險的地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縱使能秉持著這「三不原則」,但卻又往往基於「好奇心」以及欠缺覺察力,就被一句「嘿,你知道嗎?」所牽動,繼而捲入了是非的漩渦。和上解析:「這句話與是非是連在一起的,它後面跟隨的一定是是非,假如我們回答說——『甚麼?你說!』,那就掉進了『聽』是非裏頭,因為對方接著就會告訴你最新的、最驚爆的是非。所以如果想杜絕是非,我們就要養成『我不知道,你也別講,我不想聽』的習慣。」

要是一時不心聽到或看到是非,「我們便該拜懺」,同時不要把聽到的或看到的講出去,因為我們一講就是「講」是非了。和上語重心長地說:「聽到都已經很不幸了!就不要再傳了,我們也不必去管它的真與假,因為這都屬於『八卦』,會障礙我們修道。」從理性的角度看,這些傳聞的真確性也有待商榷,甚至「恐怕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的,就像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許多事件,都是人家有意製造的假議題。」

和上再從佛法的觀點指出:「我們所傳的絕對是是非,因為這都是第二種識,而第二種識所傳遞的全都是虛幻的。」那麼甚麼是第二種識呢?當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就會產生六識。和上把前五根、五塵產生的五識稱為「第一種識」;而法塵、意根到意識則歸為「第二種識」。「第一種識屬現象界,現象界的存在,是可容許的,因為我們在欲界裏,而它的存在僅是如此而已,不涉及道德、是非的判斷,就像老虎吃羊,水牛吃草,對牠們而言,只是吃飯而已。」不過,當我們作出評論:「老虎吃羊是殺生造業,而水牛吃草則是功德,那麼這便落入了『第二種識』的作用。」第二種識所傳遞的都是妄幻的。所以,和上勉勵大家,放下「第二種識」的範疇——「不看、不聽、不說是非」,回到「第一種識」,這亦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不看、不聽、不說是非」,乃是針對個人的行為規範。除非社會上的每個人都願意謹守它,否則這種規範是不能約束是非的傳播,尤其是在這個網絡時代,我們只需一張相片,再配上一個標題,然後放上社交平台。要是圖片驚爆,標題聳動,一瞬間便會被寄居在虛擬世界的網友「瘋」傳起來。

海雲和上勉勵大眾,要選擇志向相近的朋友一起切磋,這樣共修才有意義。「共修處不是為了聊天,而是交流探討真理、探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探討生命的真相,讓自己的菩提子發芽、成長,乃至壯大。」
海雲和上勉勵大眾,要選擇志向相近的朋友一起切磋,這樣共修才有意義。「共修處不是為了聊天,而是交流探討真理、探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探討生命的真相,讓自己的菩提子發芽、成長,乃至壯大。」

唐伯虎穿的衣服變成了僧服

海雲和上經常到世界各地弘法,在某些場合他會穿著唐裝。[1]和上這一舉動,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好奇歸好奇,但甚少人會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加上一經網絡流傳,事情便走了樣,由「海雲和上穿唐裝」變成了「海雲和上穿便服」。「唐裝」與「便服」某程度指稱到同樣的衣服,不過對於出家人而言,「穿唐裝」與「穿便服」卻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意義。

當海雲和上被問及此事時,他一如既往,神情淡然。從他的神情,察覺不到其內心有任何的情緒起伏。和上指著身上的僧服,然後用他一貫幽默風趣的語氣,徐徐說道:「當年唐伯虎也穿得跟我一樣啊!」他接著解析:「一定要穿甚麼,是一種『意識』。我們現在穿的這一套僧服,其實是明朝的服裝,叫『大領衣』。清朝的就不一樣了,滿清為了統治,於是把明朝的東西統統推翻,所以清朝有清朝的裝束,也規定大家必須留辮子。

「只有和尚和道士可以不用留,但為了方便區別,就沿用了明朝的辦法,讓僧人穿海青,道士穿道袍、戴帽子。」倘若按照這種定義,「中國和尚要穿的『僧服』,就必須是海青,而不是穿長衫。」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傳有南傳的僧服,藏傳有藏傳的僧服」,倘若非要用穿得跟唐伯虎一樣的「僧服」才稱得上「和尚」的話,那「南傳和藏傳的僧人難道就不是和尚嗎?」

海雲和上期勉大家,必須堅守底線與立場,恪守為人處世的根本,學佛之道也在此覺悟。
海雲和上期勉大家,必須堅守底線與立場,恪守為人處世的根本,學佛之道也在此覺悟。

海雲和上講的不無道理,回答的也很清晰,不過似乎無法滿足那些人的好奇。他們好奇的是「和上是否穿便服」,而不是關於僧服的定義,或是哪種傳承的僧服符合佛制。

海雲和上有鑑於此,於是直接表明他「穿的不是便服,而是唐裝」。在漢傳佛教中,僧侶的穿著會依據場合而略為不同,譬如說僧人在正式場合會穿長衫;出席法會便穿海青;出坡(勞作)時為了方便故穿短褂。和上也是如此,他「在正式的場合,一定會穿長衫;有法會的時候,一定會穿海青。」由於經常在各地奔波,為求方便出入,和上於是「把唐裝等同為短褂使用,變成外出服」。將唐裝充當短褂,是一種「方便也是嘗試」,不過和上坦言:「這在外人看來可能會有點突兀。」但假如有人因基本教義的立場而給予批評,他也欣然接受。

這就是海雲和上面對流言的態度,聽起來有點我行我素。可能正因為這種我行我素的性格,導致有人向夢參長老告狀。

父子之約,舐犢情深

海雲和上是夢參長老的「開門弟子」。和上出家前,曾向「出家六十年都沒收弟子」的夢老求度三次,但都遭受拒絕。直到地藏菩薩託夢作擔保,長老才破例收他為徒,取名「昌一」,號「繼夢」。「繼夢」意指「繼」承夢參長老未完成的「夢」,從夢老所賜予的法名來看,足以瞥見長老對海雲和上的寄望。

長輩寄望後輩,原是件尋常的事。不過,卻招徠了閒言,有人說和上是「靠著師父在混飯吃」。為了避嫌,海雲和上決定不用「繼夢」,而採用自己取的法名「海雲」,結果又引起另一些人的非議,指責他忘恩負義。流言就像風一般,在師徒之間吹動。然而他們怎麼相處是他們的事,別人怎麼說,他們好像都不在乎。曾經有人借題發揮,向夢參長老告狀:「為甚麼他(海雲和上)只自稱『海雲』,不用『繼夢』?一點都不像您!」慈悲的長老一語道破:「當然像啊!因為他跟我一樣,我也不像我師父啊!」。

海雲和上於法會舉行前為信眾開示
海雲和上於法會舉行前為信眾開示

2004年,海雲和上計劃前往五台山,探望在普壽寺定居的夢老,因為交通和行程都難以掌握,所以「我那時候只跟他說會到五台山,但確實的時間我也不知道」。當海雲和上到達五台山時,有位法師就問,他跟老和上的關係?為何老和上會這樣惦記他?據這位法師描述,當長老收到海雲和上要前往探望的消息,長老便自掏腰包交代侍者要好好安頓這位大弟子,然後每天都站在二樓的樓頂,依著欄杆,眺望著遠處,向身旁的人問:「繼夢不是要來嗎?怎麼還沒到?」長老就這樣,猶如一位殷切等待的老父親,盼望著兒子歸家一般,直到和上到達。「師徒的關係,情同父子」的說法可見一斑。

夢參長老九十五歲那年,海雲和上感覺長老年事已高,於是向他徵詢身後事該如何辦理,正當和上想著如何開口,長老「突然間有所悟」,亳無忌諱地反問和上:「你是問我死的事呀?」長老接著說:「我們學五教的不談往生,只問來世。所以你不用管我往生的事,只管我再來的事。」然後,叮嚀和上說:「今生我父你子,來世你父我子,生生世世,互為父子。」

去年年底,海雲和上計劃再次前往探望夢參長老,就在前往的途中,海雲和上收到長老示寂的消息,巧合的是,「我們原訂上去的時間,剛好是他火化的日子。」荼毘法會,送別的人潮擠擁,人山人海,和上在人群中轉了兩圈,仍沒看見長老的靈車,「因為靈車被卡住了」,和上於是駐足在人潮中,跟長老辭行:「師父您慢走,我到前面等您。」

對於夢參長老的示寂,和上坦言:「已經完全理性化了。說掉眼淚嗎?私底下想到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會眼溼溼的,但不是像各位所講的,淚如雨下。」

開光當天信眾擠滿了華嚴學會
開光當天信眾擠滿了華嚴學會

延伸閱讀

還歸禪的本來面目:海雲和上教參禪

與夢參老和尚的出家因緣:專訪海雲繼夢和上

「修行」與「修養」的分別:小參期間恭聽海雲和上傳授心法

菩薩在哪裏?緣木求魚找不到: 海雲繼夢和上無私分享諸法修持方式


[1] 2008年,海雲和上在北美為信眾開示《藥師經》時,提及「便服」一事,可見和上對此事並不忌諱。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