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孝道也是佛教重要的倫理道德──佛陀成佛前的本生故事:《佛說菩薩睒子經》

前文提到,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後,便一直受到來自儒家學者的道德批判,儒家思想以孝為本,教人在家侍奉雙親,而佛教則教人遠離世俗,離家修行,兩者看來互不相容,矛盾甚多。為了贏得更多的中國信眾,佛教於是也開始加強孝道方面的宣傳,他們積極求變,以迎合中國的社會特色與中國人的口味,其中一個做法就是通過著名的孝子故事來普及佛教的孝道經典,當中最有代表性的除了《佛說盂蘭盆經》中「目犍連救母」一節,就是《佛說菩薩睒子經》。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一切妙」的菩薩,他看到迦夷國有一對善良的夫婦,雙目失明,膝下無兒,因此立願轉生,投胎成為他們的兒子。

失明夫婦老來得子,十分欣慰,為兒子取名睒子。睒子自幼天資聰穎,心地善良,全心全意照顧雙親。十歲那年,睒子向父母訴說想要入山修行的心願,於是一家三口便進山修道。入山之後,睒子依舊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山澗依磽塉,竹樹蔭清源,花果處處,溪水清甜,這裏宛如人間仙境,一家生活樂也融融。睒子有一副菩薩心腸,連飛禽走獸都受到感化,不僅不來侵擾,甚至陪伴在側。

有一天,迦夷國王到山中打獵,在溪泉發現麋鹿的蹤跡,便拿起弓箭,朝著目標發射。不一會兒,溪邊竟傳來男人的痛苦哀嚎,原來,國王的毒箭誤中了正在俯身拾水的睒子!

箭毒在睒子體內發作,讓他劇痛難受,他悲泣地說:「是誰射殺我?這一箭等於殺了三個人。我死了,家裏又眼盲又年邁的雙親誰來照顧?」

國王發現錯殺了人,十分驚訝。臨死前,睒子將自己一家在山修行的事情告知國王。國王悔恨自責,派人到睒子家中轉告死訊,老父老母趕到溪邊,呼天搶地,撫屍慟哭。

「我們的兒子奉行十善,侍親至孝,品德高尚,他到底犯了甚麼罪?國王要殺害他!」母親撫著孩子的屍體,仰天吶喊。

國王回答:「我因為獵殺麋鹿,不小心誤殺了他。無論花多少代價,我一定會補償你們的。」

「兒子已死,往後我們將無所依靠,懇請國王慈悲,讓我們和兒子一起死去,共化塵土。」

父親也老淚縱橫,哭得不似人形。

國王聽到老者說這段悲切的言辭,不禁悲從中來。兩老無語問蒼天,心中懇切至誠的心意,卻感動了帝釋天王、四大天王、護法龍天。帝釋天王施展神力,告訴兩老:「你的兒子確實是個孝子,我將令其復活,也將令你們復明。」言畢,睒子果然逐漸甦醒,而老夫婦雙目也重見光明,一家三口莫不悲欣交集,謝天謝地。

國王因親眼目睹睒子孝感動天,有感而發,其後率領群臣共行十善,向全國百姓推崇睒子孝行,從此國泰民安、富足康樂。

睒子的故事是佛陀的本生故事,那是記錄佛陀還未成佛,即因地為菩薩時的前世故事。佛祖釋迦牟尼說,故事中的睒子,就是他的前世,他今世能夠成佛並度化他人,都是因為前世孝順父母的功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佛教經典已有例子足可證明,孝道也是佛教重要的倫理道德。講孝道並不是儒家特有的教義,佛教從一開始就講孝道。佛教利用睒子的故事來宣揚佛經中的孝道思想,並把孝道納入宣教活動,這是當時佛教徒對儒家批評佛教僧人不講孝道的一種回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