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我」到「無我」:堪布羅卓丹傑談創古仁波切的修心法門

《修心——我們是唯一能瞭解自己的人》︳講述:創古仁波切 ︳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香港創古法源文化出版

修持佛法,一般會強調「無我」及「空性」的觀念。不過,在藏傳佛教中,金洲大師所傳承的修心法門,卻是以「我執為道用」。他不一開始便強調「無我」等觀念,而是要我們把握住「我」的念頭、想法,然後把「我」縮小,繼而達到我執的消除。

那麼我們應如何把握「我」的念頭、想法呢?堪布羅卓丹傑於「修心」的講座中[1],以創古仁波切講述的「修心七要」為藍本,概括了幾項修心竅訣。堪布並指出,對於生活焦慮的現代人來講,修心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有種習慣叫「無手機恐懼症」

焦慮不安之感普遍地籠罩著現代人。我們可能不清楚焦慮的原因,但卻不可能不知道焦慮的感覺。焦慮是不可言喻且不易擺脫的,經歷過焦慮的人,都深知憂慮所帶來的困擾。

堪布羅卓丹傑引述早前的一項有關「香港人的焦慮」研究,表示:「手機是造成香港人焦慮不安的其中一種來源。研究指出,過半數的電話使用者在外出旅遊時,會搜尋無線上網服務,有些人去洗手間也要看手機,睡覺時會擔心別人無法與自己聯繫,於是用手機陪睡。」一旦手機沒在身邊,便彷彿與世隔絕,那種煎熬、不安的感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心理學家稱這種對手機的強烈依賴心理叫「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

某個程度而言,這種恐懼的心理「反應了現代人生活孤獨,缺乏安全感,不懂得獨處。」如果我們持續著這種心態,「每天不斷的渙散、壓力,心又沒有覺照的話,便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損害我們的細胞,使它們加速老化。」

堪布認為,這些問題都跟有否「修心」有關。他說:「一個人如果懂得修心或稍微靜下心來,就會常常練習與自己的心在一起。這樣的人便不太容易產生焦慮,或恐慌感。如果我們懂得向內心觀照,心能夠平靜的話,那麼我們的心血管、新陳代謝等各方面都會比較好,皺紋相對也會比較少。」由此可見,「修心」這個課題在這個年代尤其重要。

關於「修心法門」的傳承

修心法門,是一門古老的教法。相傳「阿底峽尊者當年為了求得慈悲心、菩提心的教法,而四處尋訪名師。尊者得知蘇門答臘的金洲大師專精『修心法門』,他於是歷盡千辛萬苦,到大師的住處,待在他的身邊十二年,不斷地聽聞、思維、修持這個法門。」

過後,阿底峽尊者再傳給他的弟子仲敦巴大師,然後再傳給博多瓦大師,直到恰卡瓦耶謝多傑,他才將這修心法門歸納成七個要點,方便學習,容易記憶及背誦。

堪布羅卓丹傑回憶:《修心——我們是唯一能瞭解自己的人》一書,是「去年創古仁波切在尼泊爾上課的結集。」全書分為七章,分別論述修心的基礎、方法、以及如何評量修持者的進展。

兩項簡單而實用的修心功課

堪布羅卓丹傑指出甚麼是修心,他說:「修心,就是透過修行,開展我們的慈心、悲心、菩提心。」那麼,甚麼是修行?堪布再為「修行」下了簡單的定義:「『修』是指我們透過禪修,去修持,去覺知自己的心,開發我們的慈悲心。它的目的就是在於『行』,準備好隨時去幫助別人。」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心要有修,然後去實行,把慈心、悲心帶到生活當中。」

堪布表示,我們可以從自己認為相對簡單的心要做起,譬如《修心》裏面談到的「初後修二事」。「『初』就是一大早,『後』是晚上睡前。我們早上醒來,要修的是甚麼?『我今天最重要的責任、該做的,就是要生起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今天一天都不離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不壞失的一直保持著。』這是一生精要修持中很重要的牽引力量,它牽引的其實是感染自己的力量。」簡單來說,「早上的念頭是好的,是正念,它就會感染我們一整天。」所以,「早上醒來,我們就開始要有這樣的發心。」

「『後』是晚上睡覺前,要記得反省、檢討是不是有做到早上的發心、誓言。如果自己做到了,就生起歡喜心;如果沒有做到的話,就生後懺悔的心。同時要問自己,是甚麼原因障礙了自己的發心。」這就是修心的教義。

那麼在修持的過程中,我們怎麼評斷自己的修心進度呢?堪布指出其中的一個要點,可以作為測量的標準、條件——「恆當依歡喜」。「當一個人真的做到了修心的時候,任何時候他的心都是安定的。一個不安心的人,他的我執是比較強的,我執越強的人,總是越想要保護自己,總是會有很多的擔憂,遇到障礙時也會有很多的不安,怕本來擁有的會失去等等。」

總之,「修心七要其實是不斷在告訴我們一個正確、利他的觀念,讓我們不要再跟隨自己的煩惱,讓生活中的起心動念,隨時都能夠跟著正法。」最後,堪布強調:修心法門是很重要的,它不只是一門知識而已。如果我們真的要去修行,那麼就要去修自己的心,然後在生活中去行持,去運用。


[1] 此乃「新書推介」講座,由創古文化及噶瑪巴千諾基金會合辦,於本年度書展期間舉行。本文為該講座的內容節錄。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