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敞開心門,從分享中獲得快樂 ——《石頭湯》的故事

甚麼使人快樂?

三個和尚走在一條山路上。他們一路聊著貓的鬍鬚、太陽的顏色,還有做善事(布施)。其中一個問道:「甚麼使人快樂?」另一個說:「我們去找找看。」

《石頭湯》的故事便從尋找「甚麼使人快樂」開始。

三個和尚來到了一個歷經苦難的村莊,村裏的人因為遭遇過戰爭、饑荒、洪水等種種災難,對外界生起恐懼之心,他們不相信陌生人,彼此之間也不再信任。人們雖然依舊辛勤勞作,卻只是為了自己得到溫飽,對他人漠不關心。當見到三個陌生人來到村莊,便躲進家中,緊緊關上門窗。沒有人理會這三個陌生人,即使聽到敲門聲也不回應。

有智慧的禪師想出一個煮石頭湯的方法,希望藉此幫助村莊的人尋回失落已久的快樂。於是,和尚們用撿來的樹枝點起火,拿出隨身帶著的小鐵鍋,盛滿井水,煮起了「石頭湯」。終於,村裏有一個小女孩忍不住好奇心,走了出來……漸漸地,如此奇特的石頭湯引起所有村人的好奇,他們打開房門,走出來圍觀,不知不覺便參與其中。村人紛紛拿出家裏的食材,加入湯鍋中,「當每個人打開心胸付出時,其他人可能付出得更多。」就這樣,一鍋極美味的石頭湯煮好了。此時,人們將桌椅搬了出來,大家坐在戶外一起享用美味的石頭湯,還取出家中的食物,與其他人共同分享。宴會過後,人們不肯散去,講故事、唱歌,村子裏充滿歡笑,這個村莊的人有很久很久都沒有這樣快樂過了。

源自歐洲的民間故事

《石頭湯》本是源自歐洲的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在傳播過程中常常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此在歐洲各國流傳有不同的版本。較為常見的三個圖畫書版本包括哈維.席馬克(Harve Zemach)的《釘子湯》、瑪西亞.布朗(Marcia Brown)的《石頭湯》,以及強.穆特(Jon J. Muth)的《石頭湯》。在瑪西亞.布朗的版本中,三個主要人物以忠實於民間故事的士兵形象出現。強.穆特 的版本則有著很大的突破,在談及這個故事的創作時,他說:「在重述這個傳統的民間故事時,我將背景設在中國。我還借用了佛教故事的傳統。在故事裏,『變戲法』(即煮石頭湯)的人並不是要為自己謀得好處,而是為了傳經授法。」因此,繪本中的三個主要人物以充滿智慧的禪師形象出現,「禪宗的詩僧常常會行腳至雲霧繚繞的山間。我想,他們肯定至少有一次造訪過這樣一座村莊,那裏連房子也充滿了哀愁。禪師們在那裏也有所作為,就像書中的三個和尚所做的一樣。」穆特對東方文化及禪宗思想素有研究,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均可看到其受禪宗思想影響的痕跡。

圖畫中的東方色彩

與文字相配合的圖畫,穆特亦相應借鑑了中國水墨畫的技巧與淡色畫風,描繪出中國畫般淡淡的山水意境,予人寧靜致遠的東方印象,亦令繪本具有禪意之美。圖畫中亦隨處可見象徵東方文化的元素,如內書名頁上畫的青花瓷碗;傳統的中國屋簷、窗花與建築;象徵歡樂與節日喜慶的紅燈籠;大人小孩子都喜歡看的皮影戲;歡宴上傳統樂器二胡與琵琶的演奏;還有送別之時河岸邊的楊柳依依,象徵了村民們的不捨之情,極具中國文人式的詩意表達。

另外,繪本中的人物形象設計亦見心思。透過人們的髮飾與服飾裝扮,可以推測出作者將故事的情境,設定於清末民初,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這亦令故事的情節發展更合理。當三個和尚來到村莊以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人物——穿著黃色衣服的小女孩,她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助和尚找石頭、取鍋子的人。在封建時代的中國,黃色是只能由帝王穿戴的顏色,因此,臺灣版譯者、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認為「作者的思路多少暗示出小孩子比皇帝更懂得愛護老百姓、更有愛心」,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其解讀為,是作者對高高在上、不知百姓疾苦的皇權的一種批判。與小姑娘同時出現在畫面上的還有一只黑色的小貓,時而玩耍,時而觀望,為畫面更添靈動與趣味。

故事之外

回到故事的結尾處,當和尚們離開村莊之時,村裏的人們依依送別。大家相互致謝:三個和尚感謝村民盛情的款待,村民們則感謝出家人送來一生享用不盡的禮物,令他們重拾失落已久的快樂。

故事之外,我們也不妨認真地問一問自己:「我快樂嗎?是甚麼使我快樂?」

今天的科技發展迅速,誠然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亦拉近了地域之間的距離。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日漸疏離。無論是孩童還是成人,都要面對來自學業、事業與生活上的各種壓力。人與人之間很容易產生競爭與對立的心理,出現信任危機。今天的我們,變得越來越不快樂。

《石頭湯》的故事提醒我們應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藩籬,敞開心門,學習將自己所擁有的與他人分享,從分享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許,快樂就像煮石頭湯一樣容易了。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