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最早的佛像嗎?──聽佛教藝術講座後記(一)

今年佛誕期間,崔中慧博士應東蓮覺苑弘法精舍邀請主講佛教藝術講座:「絲路上的佛本生故事」。(佛門網圖片)
今年佛誕期間,崔中慧博士應東蓮覺苑弘法精舍邀請主講佛教藝術講座:「絲路上的佛本生故事」。(佛門網圖片)

佛經說,人若以清淨心,於如來滅後,造佛像並恭敬供養,可得廣大功德:「無量難思議,智慧及神通,諸善巧方便,悉皆到彼岸……」[1],說其福報除了可離苦解脫,還有未來可生天趣,或做轉輪聖王,身份尊貴,或隨願不受生為女人,或可得神通,又可淨除一切業障(除了定業不可改,但即使惡報也很快報盡福來)……等等,總之可得世間與出世間的廣大福報。[2]

但何時開始有人造佛像呢?

關於佛像的歷史,至少可以從佛經、佛教文物考古和佛教藝術史的線索來考量。而佛像的出現和變化,在佛教藝術史上有所謂「無像時期」和「有像時期」。最早的佛像是「無像」?無佛的佛像和有佛的佛像,怎樣理解呢?

年初聽了兩場印度佛教藝術講座,講者為來自台灣的寬謙法師和林保堯教授(參佛門網報導:〈古文明的讚歌-記印度佛教藝術講座〉);佛誕期間,又有港大佛學研究中心教學顧問崔中慧博士在弘法精舍講有關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3] 他們以豐富淵博的學養,舌燦如花的陳述,介紹了印度、中亞和敦煌等地區許多精美絕倫的佛菩薩像,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講座裡就提到佛像的出現和緣起,很有趣。

公元二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伽一世時期的金幣上鑄刻了佛像,是目前為止傳世最早的佛像。
公元二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伽一世時期的金幣上鑄刻了佛像,是目前為止傳世最早的佛像。

造像犯戒?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根本就沒有佛像,而且造像還是犯戒的!佛陀不主張造像。

造像犯戒的緣起,據說是因為有一天,出了家的難陀還多情地惦念著妻子,不禁在石上畫起她的畫像來;當佛陀知道後,便教導比丘們:既然立志出家,應要精進修行,好好習定和讀誦,莫再愚痴地憶念俗家家眷,且花時間去畫像?於是佛制戒條,比丘以後不可造像。[4]

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文化的佛像,以俊美的古希臘人形象出現。
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文化的佛像,以俊美的古希臘人形象出現。
貴霜王朝時期秣菟羅文化的佛像,印度本土味道濃厚。
貴霜王朝時期秣菟羅文化的佛像,印度本土味道濃厚。

「無」「有」佛像

到了佛入滅後,也不是馬上就有佛像。最初期的「佛像」其實並沒有「佛的形象」, 所以說是「無像」。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思佛敬佛,和為方便教化故,將心中對佛的崇敬和想像通過種種藝術手段呈現,從「無像」的手段過渡到「有像」的創造 。

先說「有像」的最早例子。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傳世最早的佛像實物,要數公元二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伽一世(Kanishka I, Kushan Dynasty)時期,在那時的金幣上鑄有佛陀的立像,而且還有希臘文的「佛陀」一字呢!(附圖)

而從佛教古蹟追溯,初期的佛像主要屬於貴霜王朝時期的犍陀羅文化(今巴基斯坦西北,阿富汗東部)和秣菟羅文化(印度中部);前者的佛菩薩像是一副俊美的古希臘人模樣,擁有歐洲人的高鼻深目,非常寫實的人體造型……等;後者是印度本土風格,換了東方人的臉,厚壯的身軀,薄衣貼體,多為紅砂岩造(因地制宜)……等。

建於阿育王時代的桑奇大塔,堪稱佛教藝術寶庫。
建於阿育王時代的桑奇大塔,堪稱佛教藝術寶庫。

隨著佛教流佈,佛教藝術結合不同文化,佛像有更多變化,較之於古印度的佛像雛型大異其趣,直至今天世界各地的佛像都各有風格。佛陀長得什麼樣子,究竟沒人知道。佛像造型往往是人的審美和道德理想,以及信仰訴求的反映罷。

「無像時期」呢?這主要涵蓋古印度孔雀王朝、巽加王朝到貴霜王朝中期。即是有佛教藝術遺蹟,但裡面卻沒有佛的出現。那怎箇表現?怎麼知道是佛?就是用象徵手法。

無像的佛像畫創作手法非常豐富,藝術家充分發揮想像力。代表佛陀的象徵符號有多種,包括:菩提樹、佛塔、法座、法輪、經行石(一片長方形)、羅傘、佛足(佛的腳印,通常刻有法輪)等,還有一個很特別的三叉標──又稱三叉戟,沿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圖案,本是濕婆的法器,而在佛教中則代表佛、法、僧三寶。在古印度的佛畫中,如果你見到這些圖案,就知道那是有關佛陀出現的場面或故事情節了。典型的代表如桑奇大塔(Great Stupa of Sanchi),她建於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其連環圖一樣的雕刻,就有很多不見「佛」的佛畫,場面壯觀、情節生動、造型優美,真是不可多得的全人類世界文化遺產。

桑奇大塔的佛畫雕塑中,菩提樹和樹下的法座都暗示佛陀的存在。
桑奇大塔的佛畫雕塑中,菩提樹和樹下的法座都暗示佛陀的存在。

藝術盛筵何時再來?

林保堯教授在那次講座中介紹了桑奇大塔的佛教藝術,揭示畫面中隱藏不見的佛陀,可謂耐人尋味。還記得當天慕名而來的人著實太多,許多人要席地而坐,更有一大堆文化粉絲只能擠到走廊「旁聽」。林教授有本小書專門講桑奇大塔,大家有興趣可找來看看。

另一位重量級講者寬謙法師,演說很有個人特色,就是兼顧弘法:一邊談佛教藝術,一邊契機講經說法,令人除了眼睛的視覺享受外,耳朵還有聞法的良機,一舉兩得。希望主辦的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和東蓮覺苑很快再邀請他們兩位來香港做講座。

在桑奇大塔可找到三叉戟(見圖上方,左右成對),那是沿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圖案,在佛教中代表佛、法、僧三寶。
在桑奇大塔可找到三叉戟(見圖上方,左右成對),那是沿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圖案,在佛教中代表佛、法、僧三寶。

崔中慧博士的那場,說的是東蓮覺苑弘法精舍今年辦的連串慶祝佛誕活動之一,B頻道有錄影,將在8月24日播出,大家不要錯過。

關於佛像的緣起,我將在下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些資料,即是有關佛陀三十三天下凡的故事,大家不妨先在B頻道聽聽崔博士的解畫,遲些再看我的添足。


[1] 《佛說浴像功德經》,T16, No. 697。

[2] 《佛說浴像功德經》,T16 No. 697;《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T16, No. 694。

[3] 寬謙法師和林保堯教授的講座由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2013年1月22、23日),佛門網《明覺》有專文報導。崔中慧博士講座是由東蓮覺苑弘法精舍主辦的「生命之旅──絲路上的佛本生故事」(2013年5月16日),佛門網B頻道有視像錄影。

[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