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何《觀經》的上輩「遇大凡夫」會淪為下輩「遇惡凡夫」?

(圖:網上圖片)

末法濁世凡夫是不是能堪受持散善三福的佛弟子嗎?

前兩篇文章〈阿彌陀佛來迎讚慰,直言往生淨土正因〉,引述釋迦和彌陀世尊在《觀經》九品文中,分別細說九品凡夫機眾,以他們身份(根機或品輩)往生彌陀淨土之正因。

《觀經》是釋迦世尊,專為佛滅後未來世娑婆凡夫而說彌陀淨土法門的經典。釋尊在《觀經》的十六觀文中,預知佛滅後的五濁惡世凡夫弟子,若還在娑婆世界流轉生死,他們在修學佛法、信受佛法、行持佛法方面必然出了問題,故特在《觀經》九品文中檢討他們歷劫以來至今的學佛狀况,防止他們錯認自己的根機,走進不相應的解脫法門。

首先,釋尊告訴以韋提希夫人為代表的佛滅後的凡夫弟子: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這麼一說,就幾乎把所有佛滅後的凡夫弟子排出「定善觀行者」之列。

只可惜,今時今日還有不少自嗚非凡的凡夫,不自量力,修禪習定,揚言以「念自性佛」、「求清淨心」、「發一念心」、「禪淨雙修」等等修心的「心地法門」來修淨土法門?他們不知道:若得天眼的聖者,可修定善觀行求生淨土,而不是:若求生淨土者,要先得天眼、見自性、得淨心,再修定善觀行求生淨土!

佛滅後的濁世凡夫,神識飛揚,未得天眼;若走進不相應的「定善觀行者」解脫法門,自然觀就難成,徒勞無功!因此,釋迦世尊在《觀經》自開三福,告訴佛滅後的濁世凡夫雖是不堪受「定善觀行」法的弟子(又名「法子」),但若能堪受「散善三福」法的法子,也可以求淨土者!「散善三福」是世福、戒福、行福,「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麼一說,以韋提希夫人為代表的佛滅後濁世凡夫馬上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在修「散善三福」的佛弟子裏,屬於那個輩品、班級。人貴有自知之明,在釋尊的法鏡一照之下,九品凡夫機眾的真面目,無所循形。

上輩「遇大凡夫」淪為下輩「遇惡凡夫」

人望高處,為求生上品,一般的佛滅後的濁世凡夫弟子先將自己置於最高的品輩,看看自己配不配做「大學生」。其實,所謂「上輩」者,只是修「散善三福」,包括「行福」的人而己,善導大師稱為「遇大(乘)凡夫」,所謂因緣際遇,並不一定是高人一等。

以為自己是此品法子的人多作此想:「三福」不太難,佛弟子必修,應做的,無問題!只要我依釋尊所教,「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就得生淨土了。但當他們讀到上品中生文,知道此品受法的佛弟子,雖然「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要「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此人又想:自知佛法無上甚深,理深解微,末法惡法的我,豈敢說善解義趣!

實際的情况又如何呢?且看釋尊在《觀經》下品上生文說:佛滅後的濁世凡夫弟子雖遇上大乘佛法,有曾聞法誦經者,雖說「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但實際上不解義趣,既沒有受法、也沒有依法奉行。所謂「聞如不聞」,未得法益,所以釋尊續言:這些本來遇上大乘佛法的佛滅後的濁世凡夫弟子,「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釋尊稱下品上生者無有慚愧,就知他們錯認自己根機,還以為是堪受散善三福法的大乘行者,故又稱下品上生者為「愚人」,實為下輩的「遇惡凡夫」!這些「愚人」還心心不忿,還不甘心地:我雖不解義趣,但我是三寶弟子,聞法誦經,也有功德,這是佛說的,怎能抹殺我的「功德」!

釋尊宣說《觀經》三輩九品文背後的密意

釋尊在《觀經》下品上生文續云: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意即:這些佛滅後的濁世「愚人」雖平生遇上大乘經典,但讀來讀去,最後只記得經名,如《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首題名字,其他內涵及義趣一律欠奉。觀乎時下道俗,此輩眾生,比比皆是。我本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例子。

釋尊在下品上生文續云:功德是有的,「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但相比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能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相差甚遠!比較行持的難易和果益的勝劣,深信自是下品上生的「遇惡凡夫」,應當捨難取易,少用功勞,多得益也,何樂而不為!這正是釋尊宣說《觀經》三輩九品文背後的密意。

當知在此末法惡世的時代,聽經求法的人可謂「買少見少」。釋尊大發慈悲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可知淨土法門歷久不衰,專為佛滅後的愚惡凡夫而設立的最後一道解脫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