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要等到多痛,我們才願意改?──談《雜阿含經》中的四種馬、四樣人

(圖:網上圖片)

最近有一位親戚,久咳不癒前往就醫。因為他是長期煙客,醫生特別針對肺部檢查,初步檢查,他的肺部有個陰影,需要再深入追蹤。在這個時刻,可想而知病者的內心是多麼的焦慮不安。漫長的等待報告中,或許會有那麼片刻開始反思及自我檢討,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問題在哪裏?又或者萌起是否應該戒煙了的念頭?

在《雜阿含經》第922經中,佛陀引用了四種馬,來比喻四種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是屬於哪一種馬?哪一類人?

佛陀首先舉出世上四種好馬應具備的條件,他說:「第一種好馬,只要看到主人揮舞鞭子的鞭影,在鞭子還沒有打在身上,就能知道主人的心意,快慢左右隨著主人的指示,承載著主人抵達目的地;第二種好馬,要待鞭子碰觸到些許毛髮,才能知曉主人的指示;第三種好馬是要等到鞭子抽打在身上,才能驚覺主人的指示;第四種好馬要等到鞭子抽打至深入皮肉,傷及骨筋才能快慢左右,依照主人的指示。」

佛陀接著舉出四類人對應上文之四種馬,這四類人是根據他們對人生無常,老病死的領悟,而生起怖畏厭離這個世間,想要精進用功修行的心態來分類。第一種人只要聽說不遠的村莊,有人遭遇疾病或死亡的威脅,就會開始精進用功;第二種人要等到看到有人病或老死;第三種人要等到自己的親朋好友,遭遇疾病或死亡的困擾;最後一種,是要等到自己被疾病或者死亡的威脅,才能體悟世事無常,人身的可貴,應當好好把握用功修行。

上文中無論是馬或者是人,都帶出一個重點,那就是「覺性」的重要。馬兒若有覺性,便能免受皮肉之苦;眾生若有覺性,便能免受輪迴之苦。經典故事讓我們審思,我們有「覺性」嗎?沒有覺性的人會迷迷糊糊,也會遍體鱗傷。常聽說人很善忘,即使親身經歷了刻苦銘心的事,在當下那一刻確實深受困擾,雖也在腦海中留下烙印,但日久夜深,時間又會沖淡一切,事過境遷而拋之腦後。

俗語說痛改前非,要等到多痛我們才願意改?要沉睡多久,我們才願意醒?如上述提及的那位親戚,報告結果證明只是虛驚一場,肺部陰影無故消失了。看著他開始故態復萌,繼續吞雲吐霧,心裏不禁想,原來他之前的反思及自我檢討,維持的時間很短暫,力量也不夠,不足以令他想要下定決心做出些甚麼改變。

人往往需要經歷過,才能體悟人生無常;生命就在呼吸間,進一步把握此人身,精進修行吧!因為我們都不確定,下輩子還能否生而為人。不要等到米已成炊,才來警覺,才來悔不當初。佛說六道中因為人道是苦樂參雜,所以是最適合修行的一道。希望我們不要如馬——痛了才會跑;如人——苦了才要改!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