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覺光長老改革佛教的卓見──讀《覺光法師文集》

1948年正覺蓮社恭請虛雲老和尚(中)開示。照片右邊為覺光法師,左邊為優曇法師(圖片來源:《覺光法師文集》)
1948年正覺蓮社恭請虛雲老和尚(中)開示。照片右邊為覺光法師,左邊為優曇法師(圖片來源:《覺光法師文集》)

覺光長老(1919─2014)成長於社會變動的年代,其時佛教備受挑戰,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教界賢達如白聖長老等,紛紛提出改革,當時的覺光法師也積極響應,發表己見。

雖然漢傳佛教最艱難的時代已經過去,覺光長老亦離開了我們,但他當年於重重障礙中開闢新天地的胸懷,十分值得四眾弟子銘記在心;而且部份改革,直至今天可能仍未算圓滿,不妨再以長老之偉論共勉,策勵進步!


佛教改革的阻力

那些年中,改革大概不易。《覺光法師文集》收錄了長老〈華僧革新勢在必行──大行不計利害〉一文,寫道改革難以推行的原因有三:

一、年老一輩精力衰退,不願多事;縱然對現狀滿腹牢騷,但年深月遠已成習慣,不願適應新事物。

二、擔心改革會影響自己既得權益。

三、即使有良策,預期改革不會當世成功,自己無從享受成果,故一動不如一靜。


發願起步的意義

覺光長老強調,僧人個別誦經禮懺、超度亡靈,維持生活尚可,若要發揚光大,則必須更進一步。不管當世是否成功,必須發大願心,有信心才有力量。古德於山巔建立巍峨寺院,往往經過數十年才完工,若只考慮自己能否及時享用,絕不會有偉大成就;仁山、太虛二師提倡僧伽教育,幾乎喪生,始能引起關注。現在發起改革,無須顧及能否立竿見影。菩薩發心盡未來際,只要立意正確,哪管時間長短。


吸引新一代人才

不少寺院都是子孫道場(由親人繼承),其他道場多屬私人一手包辦,這種環境對接引青年人出家,乃一大障礙。因此,必須創建佛教事業,如教育文化、社會福利事業,使僧人有充分就業機會,出家永無失業之憂。


計劃僧伽教育

好些佛學院、佛學社,不問學生程度而一律教授三藏大典,輒為經費不繼或欲教無人而夭折,皆因缺乏長遠計劃。

長老認為,僧伽教育應包括四部份:

一、基本教育──於接受出家戒之前施行,包括基本佛學理論、禮儀、戒律、行持等。

二、職業教育──針對醫院等佛教事業需要,由佛教會保送特定學校接受專業培訓;相關專業的在家人,若願意參與佛教事業,應送佛教機構,接受佛法基本教育。

三、弘法教育──培養弘法僧才講經辯論。

四、補習教育──查找已經出家但不曾接受佛法訓練者,通知接受基本教育。

附屬於寺院的佛學院、佛學社,人單勢薄,不堪負擔教育使命。各地佛教團體,最好共同組織一個獨立的教育機構,聘請專人負責。


明確僧人職品

過去寺院叢林,除了職務之分,就是以戒臘釐定地位,沿習日久,不無流弊,且阻嚇智識分子出家。對於某一個時期以前的僧人,可以繼續用戒臘定位。其後的則應以考試釐定品位,並以選舉分配職務,這樣才合乎民主精神。

僧服方面,應做到男女有別,常服、禮服有別,而且有職位、品級的標誌。


強化教會制度

教會組織應力求嚴密及企業化,會員人人為股東。教會對僧伽同人,有教育、輔導、救濟、養老、就業、就醫、送往生等責任;僧伽對教會有繳納會費、接受徵召、貢獻服務等義務。

最後,長老表示,出家人不分性別年齡,對佛教都有自救圖強的責任,應該捨棄我執、我見,團結合作;更希望在家居士有能力者,發表意見,竭誠支持。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