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貓教會我如何去愛

生命的始末就像一個旅程,我們都是一人孤孤單單,踽踽而來,卻孑然一身溘然而去。中間可能有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也有朝夕相處的家人,更多的是工作的伙伴。日子總是瞬息萬變,就像佛法所說的「諸行無常」,只要沒有太多的執著,隨遇而安,隨緣自在的生活也甚是愜意。在人生的過程中,可能有您喜歡的人,也有您不喜歡的人;也有人喜歡您或不喜歡您。在人際間總有磨擦的時候,當別人誤解您,您是否曾為自己辯解過?當您誤解別人時,您有沒有去做真正的求證?抑或可能彼此無心之言,卻引來一輩子的遺憾?

讀書會已邁入第九年,大家彼此親如家人,無所不談,即使在家裏不敢說的話,在讀書會中都可以盡情分享。也在一次次生命故事的交流中,達到了「教育」與「關懷」的目的,也留下一篇篇的樂章。

在一次讀書會中,討論到「學習原諒與寬恕」,這是聖嚴法師在《從心溝通》中的一篇文章。甚麼是「原諒」?甚麼是「寬恕」?原諒:包涵、包容、寬恕、海涵、見諒、寬恕諒解。寬恕:寬容原諒他人的過失。因為不懂得原諒與寬恕,所以要學習原諒與寬恕。

「寬恕」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原諒」更是要學習。在分享過程中,有人說:「有一對好友,因誤會而拒絕往來,後來年長了,A君想向B君懺悔時,B君已經往生了,至今A君的心結未解。」所以如果得罪了人,要盡快去致歉,才不會造成終身的遺憾。「寬恕」,從來不是要我們原諒別人,而是以愛來原諒自己,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寬恕自己。

在設計讀書會的提問中,其中一道題目是「讓我們卡住的,不是以前沒得到愛,而是現在沒付出愛」,這句話觸動了有位學員的心,她娓娓道來:

「我在單親家庭長大,幾乎是一人長大,所以對親情覺得很陌生且疏離,也不懂得愛人。當小童工時被老闆欺壓,而養成有委曲也不敢說也沒人可說,所以心就更封閉,更不願意與人互動,因為怕受到傷害,所以養成獨來獨往孤僻的個性。因為自小就不懂得愛人及被愛,是一隻貓改變了我,是貓教會我如何去『愛』。

「在一個滂沱大雨的夜晚,回家時發現在黑暗的街角,有隻病得奄奄一息的流浪小貓,覺得如果沒救牠,牠可能會死,於是把牠撿回家,因沒養過貓,所以不知如何照顧,但我花了很多時間及精神照顧牠,也因此從中學會了『付出愛』。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這隻原本瘦弱的小貓,竟慢慢的豐潤長大了,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後來因緣際會下又撿了第二隻流浪貓,牠更瘦弱,像是剛出生的,於是兩隻貓一起養,因不知道牠有貓瘟,食物沒分開,導致交叉感染,發現問題時已經遲了,獸醫診斷兩隻都患上了貓瘟。醫生說,小的沒救了,只能給牠安樂死,我很傷心。大隻的也差不多,但我不忍心把牠安樂死,所以帶牠回家照料。聽人家說貓會自己找草藥治療自己的病,於是我將貓抱到公園,讓牠自己去找草藥吃,但牠卻一直看著我又不肯離開,原來當時牠已經無法行走了,只能緩慢地拖著殘弱的身體,回到我腳邊後就不再動了。我趕緊抱著牠又去醫院,醫院將牠放在保溫箱裏觀察,後來在獸醫院離開了我。

「自己從未愛過,是貓『教』會我如何去愛。由於貓的離開,我非常傷心,從照顧小貓的成長中學會付出愛,也感受到付出是有價值的。小貓離開前的情況,觸動了我封塵已久,對「愛」的呼喚。是這隻貓喚醒我的心,讓我慢慢打開心扉,學著去愛。付出愛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付出的愛是苦中帶甜,會永遠留在記憶裏。如果怕被傷害而不去愛,只會失去更多。」

將來這位學員可能還會養貓,但真正無可取代的是第一隻貓帶給她生命的轉變,讓她學會了如何去愛與被愛,也因此而不再怨父母的離異及疏於對自己的照顧,她學會了寬恕與原諒,同時也解放了自己。當學會了愛,她的痛苦就被釋放了。

人活著就是一場修行,不論世事多麼複雜,生活多麼艱難,都要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寬恕與原諒都是善待自己與他人,也能自我療癒,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因為當您在憎恨別人的時候,傷害的其實是自己。別人只傷害您一次,而您卻傷害自己很多次。當逆境現前時,我們往往容易偏執於「我」的立場和視角,困於貪瞋癡慢疑五毒中無法自拔,讓自己陷於痛苦的深淵。當一個人能夠跳出自己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及更高處,看到他人的處境及思想時,那才是一位成熟又智慧的人,才是擁有寬恕及不再被傷害的能力。寬恕,是帶著愛來原諒自己。試著學習寬恕與原諒您曾不原諒及無法寬恕的人,那麼您的愛會更有力量,您的心也會更強大。

我們無法預知有甚麼樣的因緣在等待我們。參加讀書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彼此互為善知識,又可以聽聞佛法,在彼此分享中如理思惟,然後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法隨法行)。佛法是生活的智慧,指導我們離苦得樂,斷惡修善,滅妄證真。透過不斷地修習善法,培養出一顆清淨、悲智雙運的柔軟心。

延伸閱讀

小貓的愛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louisachan/" title="Posts by 陳芷涵"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芷涵</a>

暨南大學文學碩士、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佛學碩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