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走進《陽光之家》:和孩子一起認識老人院以及安老議題

外婆住進老人院

圖畫書《陽光之家》講述了七歲小男孩提姆的外婆住進老人院的故事。外婆因為跌倒受傷無法走路,需要有人全天候照顧,住在一間老人院「陽光之家」已經有五個星期了。這一天,提姆第一次跟隨爸爸媽媽來到老人院探訪外婆。老人院的建築方方正正,外墻是淡淡的綠色,提姆卻不怎麼喜歡。來老人院之前,爸爸為外婆買了一包檸檬糖,還有一個寫著“Love”字樣的氣球,提姆拿著氣球,感覺有些難為情。

第一次走進老人院,提姆在服務台見到面帶笑容的護士,還有一排坐著輪椅的老人,有些人睡著了,有些人向他招手致意。老人院的味道還好,有點像漱口水或家中使用除臭劑的味道,這是小男孩的直覺感受。他還看到老人院有娛樂室,老人們在這裏下棋玩遊戲、聊天、看風景,這裏的食物也很不錯,還有冰淇淋可以吃。

提姆的爸爸媽媽認識住在老人院的每一個人,和他們一一打招呼,外婆也向大家介紹提姆。提姆曾經很害怕住在老人院的外婆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當他見到外婆燙了頭髮、穿戴得整齊莊重,看起來很高興的樣子,才放了心。外婆告訴提姆她在這裏玩賓果遊戲,還學會了接球。提姆推著她的輪椅在娛樂室散步,讓外婆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見到窗外的小鳥,外婆想念起家附近的那些小雀鳥。用餐時,護士為外婆套上一個圍兜,好像嬰兒戴的那種,提姆覺得有些難為情,倒是外婆很了解他的感覺,用輕鬆的口氣說:「你也應該為你爸爸買一條,這樣就可以保住他的領帶。」

要離開的時候,提姆感覺很難受,他不想離開外婆。提姆的媽媽還在不停的問東問西,問外婆睡得好不好,新枕頭是否舒適。外婆和媽媽的聲音聽起來都很愉快。外婆請提姆再來看望她。

說出內心感受

可是,一離開陽光之家,媽媽就大哭起來,「要是我們可以帶她回家就好了。」爸爸和提姆安慰媽媽,「這個地方很棒,很乾淨,外婆看起來也很快樂。」

媽媽忘記將帶來的照片給外婆,提姆跑回去將照片送給外婆時意外發現,外婆也哭得好傷心。提姆開始明白一些過去不懂的事,原來她們都在為對方著想,不想在見面時令對方更難受。因此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將思念之情表露出來。提姆告訴外婆這樣不對,「把話說出來比較好,真的,這樣你才不會那麼害怕。」爸爸媽媽再度回到外婆身邊,大家擁抱在一起,坦誠的相互訴說思念之情,外婆說:「這個地方還不錯,可是,喔,真希望,真希望我可以回家。」雖然氣氛有些悲傷,但是能將心裏話說出來,大家都感覺得好多了。

安老的社會議題

當全球人口趨向老齡化,很多家庭面臨同樣的境況:隨著年齡增長,老人身體機能與智力下降,需要全日及專業的照顧與看護。此時成人子女正在為養家糊口奔忙,無法放下工作,全力照顧父母,因此需要將老人送往安老院照顧。當老人離開熟悉的社區與慣常的家庭生活,在心理上生活上均需要時間調適,子女心中亦同樣有很多擔心、內疚與牽掛。

老年期是人一生中所經歷的最後一個階段(早逝者除外),也是最需要自我調適以及應接受家人關愛與照顧的一段歷程。成人子女較知道如何照顧小孩子,對於如何照顧老人卻未必有經驗,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作為照顧者,不僅要了解老年性的疾病以及照顧的知識、注重飲食營養的調配,加強居所的安全設施等等,也需要了解長者的期待與心理需要,令他們有尊嚴的生活,並了解相關的社會福利等資訊。同時,成人子女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者,如何照顧他們的身心需要,也應該讓孩子們看到,令其自然學習與了解長者的需要。

在香港,社會福利署將安老服務的信念定為「使長者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並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以期實踐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理想。」如何應對急速的人口老化,如何從政府層面因應長者需要制定社會政策,提供相關服務。如何營造一個更適宜老人居住與生活的空間,令長者過有尊嚴的生活,是全民需要關注的議題。2019年,《明周》資深記者陳伊敏出版《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一書,提供「人們積極迎老,整個社會共同承擔」的一種可能與參照。

安老院發展的另一種可能——跨代看護與長幼共融

有研究指出,長者與幼童多接觸,兩者皆受益匪淺。早於1976年,日本學者島田雅治在將江戶川區老人院與甲東園幼稚園合併時,意外發現老幼共處的好處。長者在幼童的陪伴下心情愉悅,患病和死亡率也有所下降。幼童與長者共處,有助於發展幼童的個人及社交能力,以及培養對老年人的尊重和同理心。 [1]

在美國西雅圖,有一間安老院The Mount(Providence Mount St Vincent),在院內開設有一間幼稚園(0-5歲),園內有逾100名幼童,每天老師會帶領孩子們來到老人居住的樓層,和老人一起進行20到60分鐘的活動,孩子們和老人一起唱歌、跳舞、畫圖、講故事,做清潔。老人們也會到幼稚園的教室參訪,和孩子們一起上課。這裏亦被稱作「跨世代學習中心(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 ILC)。家長們提及老幼共融的校園生活為孩子性格與社會技能的養成帶來正面果效。西雅圖大學客座教授Evan Briggs曾於2012至2013年間來此地取材,拍攝了紀錄片Present Perfect(完美當下),影片完成剪輯後更名為The Growing Season。片中呈現出孩童與老人共處的真實情境,為老幼相伴的安養服務提供了寶貴的記錄。 [2]

《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一書中亦提及慕尼黑蒙特梭利學校將長幼共融的「多代工作坊」列為重要課程,長者教師在學校開設各種課程,如烹飪、戲劇、機器人、變老話題等,貢獻自己的熱情、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當孩子們在小學畢業之時,學懂愛與關懷的可貴,亦留下許多對「變老」以及對老年人的美好回憶。

世界上最棒的字

《陽光之家》觸及安老的社會議題,有些許沉重,卻是大人小孩也需要面對的問題。書中的文字簡潔,圖畫色彩溫暖清新,淡化了這個議題所帶來的沉重與嚴肅之感。透過這個充滿溫情又略帶傷感的故事,令孩子對老人院的生活有所認識與了解,體會祖輩的關愛與親情的溫暖,很適合家長與孩子共讀。

在圖畫書的結尾處,小男孩提姆看著爸爸買來送給外婆的氣球,上面有個大大的“Love”, 他不知道為甚麽自己曾經為了那個字感到難為情。

「那真的是世界上最棒的字。」小男孩提姆這樣想。

面對漸漸老去的親人,「愛」,是我們最重要的表達。


[1] 參考香港經濟日報:沈帥青:託兒護老合併 跨代看護一舉多得

[2] 參考資料:Seattle Preschool in a Nursing Home ‘Transforms’ Elderly Residents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