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輔助運動有益身心,也助修行──禪修營小錦囊(四)

續上期

輔助運動

南傳佛教和傳統漢傳佛教在禪修期間甚少輔助運動,主要只是經行;現在較多道場會接受及採用其他各種輔助運動,如按摩、拉筋或瑜伽等,幫助學員調理身心。

在大嶼山聖一老和尚曾擔任住持的寶林寺重視禪修,每年有十個禪七。禪堂外牆貼了禪堂行止規矩擷錄,其中第十二項列明:「開靜後,不應擦掌拭面,伸臂舒腰,有失威儀,兼且令他人動念。[…]」根據流程,坐禪前後只有經行幫助活動筋骨的。聽說中國內地高旻寺亦是如此。曾有前往禪七的台灣法師依照本身寺院慣例,坐禪結束後作按摩而被打香板呢。

其實,如果平時已多練習的老參,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初學者可要小心,不要太急下座,我的朋友和我都曾試過急於跟大隊跑香而扭傷腳眼,約需一星期休息後,腳才不再疼痛。

台灣很多禪寺都鼓勵坐禪後先做按摩才離座。法鼓山聖嚴師父在《聖嚴法師教禪坐》及《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書中介紹:「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1]

繼程法師在《禪門過關》指出:「內體、自體的那種內部的氣在運作,也是一種細分,[…]我們出靜的時候一定要按摩,作用就是要讓這個細分在我們出靜的時候散掉。如果這個細分沒有讓它散掉,就會使得內外不相應了。 […]會覺得很辛苦。[…]有一些人晚上打坐過後睡覺一直翻(來覆去);有一些人晚上睡覺夢特別多,這些都是細分的作用。」[2]

他們希望我們不要太強調或追求氣動的效果,但是承認氣的運作,以及按摩的效益。

法鼓山在禪修營亦教導的立姿和坐姿瑜伽,能夠大大幫助學員減少背部的酸痛。南傳禪修營則重視行禪,往往安排它和坐禪梅花間竹,每次長約三十分鐘,甚至一小時,一來可幫忙收攝身心,二來可加強氣血運行,都可增加坐禪的長度和質素。

緊記原則是:輔助運動有益身心,也助修行。

(待續)


[1]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p.10-p.11

[2] 繼程法師:《禪門過關》p.177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