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這是一個發生在1200年前,關於男女平等、眾生平等的故事—— 日本最早的佛教說話集《日本靈異記》(三)

(續上期)

佛教強調眾生平等,早在佛陀年代,他已經公開表示反對印度種姓階段制度,又倡導任何人士不分男女都可以跟隨他出家。

雖然在大乘經典中,如《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及《無量壽經》都有救拔女性的描述,然而在這些經典中,她們往往需要轉成男身才能成佛。最顯著的例子要數《法華經》中龍女成佛的故事。[1]龍女當時只有八歲,但擁有利根智慧,能知眾生所造身、口、意業,也得到佛法總持。文殊菩薩說,這位龍女很快便能得無上道,得成正覺。但舍利弗不相信,上前挑戰質問龍女幾個問題:其一,女身生理期有經血,也會生兒,身體垢穢,憑甚麼證得無上菩提?其二,成佛要歷三大阿僧祇劫,女性如何勤苦積行,修成正果? 其三,女身有五種障礙,不能成佛;既然如此,又何來證道? 龍女於是即時向佛陀獻上寶珠,然後「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龍女露了這一手變男相,於是證得無上正覺。而在《大般涅槃經》中,則記載了二萬億人女、天女因聽聞佛陀說法後,從女身轉成男子身。

我們相信景戒在撰寫《日本靈異記》時,對這些大乘經典相當熟悉,但顯然他不甚接受這種女轉男身,及女身不利修成正果的概念。

在卷中「極窮女憑敬千手觀音像願福分以得大富緣第四十二」[2],講述了一位在奈良的女子,誕下九子,但她並沒有賴以維生的技能,因此只能窮困地養育他們。話雖如此,此女子卻極虔誠,過去一年持續在千手觀音像前祈求,希望能養活一家十口。有一天,她妹妹拿著一個皮櫃來探望姐姐,櫃腳沾滿馬屎。妹妹說她有事要先把皮櫃寄放在這裏,回頭再來拿。怎料女子等了良久,仍不見妹妹回來,於是去問她們的弟弟。弟弟的答案是,他對此事毫不知情。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女子打開皮櫃,發現裏面藏有一百貫錢。當她往市集買花、香、及燈油,準備如常供養千手觀音之際,只見觀音像的雙腳沾滿馬屎。她因而尋思,莫非是菩薩賜錢?三年後,寺院的人才發現用放置建寺布施的功德箱內少了一百貫錢。大家這才知道,原來當初的確是觀音顯靈。

景戒在故事最後點評,因為這女子日夕燒香點燈,祈願觀音施德,故觀音應之以錢入其家,滅除她貧窮之愁苦。重點來了,他引用《涅槃經》說:「母慈子,因自生梵天。」翻查不同譯本的《大般涅槃經》及《大般涅洹經》,都找不到這句。按照北涼曇無讖譯的《大般涅槃經》,這句應該是「而是女人本性弊惡,以愛子故,得生天中。」[3]景戒為了突顯他相信的平等理念,刻意將對女性負面的描述刪去。

另一處更強烈傳遞出作者認為修行不分男女盡皆平等的思想,是在卷下「產生肉團之作女子修善化人緣第十九」[4]。話說有一對夫妻,妻子產下肉團,而不是嬰孩。肉團的形相像雞蛋一樣,夫妻倆謂之不祥,然後放它入容器中,收藏在山石間。七日後他們去看看情況如何,只見肉團裂開,生出一名女子。夫妻二人於是拿她回去撫養餵哺,村人無不嘖嘖稱奇。到女孩八個月大時,身體長大,頭和頸竟合來連成一體,身高只有三呎五吋,且沒有女陰。然而這她女孩十分聰明,七歲時已能誦讀轉讀《法華經》及八十卷《華嚴經》。她為人低調,一心只願剃髮出家,修善化人。出家後她四出弘化,聞者無人不信;其話音一出,聽者均感慈悲。當時有一僧人妒忌她的功德,聚眾恥笑她身體上的缺陷,又指她傳揚邪見,最後有護法從天而降,將那群人殺死了。

之後,大安寺戒明法師開壇說法,宣講八十華嚴。這位女尼慕名而來,在眾人中聽法。法師見到她,呵嘖道:「為何有女眾坐在男眾之間!」女尼答道:「佛陀平等大悲,所以為一切眾生,流佈正教。為何你禁止我在這裏聽法?」她又以經中偈頌反問,法師卻因沒有正確理解該偈,回答不來。這時在座多位大德感到奇怪,反覆追問辯論,女尼始終不屈服。到此他們終於了解眼前人是聖者化現,更為她立名號為「舍利菩薩」。

在整部《靈異記》中,女性是一個常見的角色,她們以各種形象現身,或貧或富,或美或醜,或僧或俗。全書116個故事,當中有四十多個是以女性為主題。奈良時期及平安時期的日本社會,政治及律制上逐漸向父系社會邁進,然而在家庭關係及社會風俗的層面,母系的社會型態仍隨處可見。景戒雖生於古代,然而他在選取故事收錄時,卻已經考慮到實踐男女平等就是達到眾生平等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反觀今人仍牢牢受控在男尊女卑的文化觀念下 ,豈不是我們還倒退了1200年?

(待續)


[1] 《妙法蓮華經》卷四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2] 景戒撰述,出雲路修校注:《日本靈異記》,收入《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東京:岩波書店, 1996 年),第 30 冊,頁 275-276。

[3] 《大般涅槃經》卷十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

[4] 景戒撰述,出雲路修校注:《日本靈異記》,收入《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東京:岩波書店, 1996 年),第 30 冊,頁 260。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