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進入禪的世界──體驗才見真實

人生如戲,卻一定比戲更真實,更有說服力,也更動人!

我一生到今最難忘的對白,是當年安排兩位相隔六十多年沒見的老師見面後,我送其中一位回家,途中他對我說的一句話。

他們以前曾是同事,後來較年輕那位老師去了中國內地讀書,經歷過文革的磨難,輾轉才回流香港。世事很奇妙,我通過不同朋友的介紹,在不同的時段,分別跟隨他們學習戲劇和繪畫。偶而與其中一位老師閒談時,提及我最近的生活,他告訴我原來他和我的新老師是相識的,不過他們斷了聯絡已有一個甲子了。我驚歎之餘,連忙安排他們見面,還準備了錄音機,要記下這歷史一刻。豈料,整個會面並不戲劇化,平淡得很,出乎想像之外。

在巴士上,我問另一位老師:「為何您們兩位多年不見,一點也不激動?」他答:「我像和一個陌生人說話。」他補充:「雖然這個人叫同一個名字,但是樣子不同了,身材和聲音也不同,性格亦不同。我們都沒有多少共同的話題,只能談談有限的舊事。」

現在,兩位老師都已往生了;但那次事件,總不時在我心頭浮現。如以佛法印證,那可說是「無我」的活生生例子:我們總以為人雖然不斷成長,但本身仍是同一個人。親友長期相處,不易察覺改變;如是久別重逢,尤其是良久沒有聯絡的,就算拿出法律文件作證明,我們都會懷疑是否同一個人。佛法更細膩地說出每一剎那的我們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根本就沒有不變的人(自性)。

另一方面,那件事也提醒我生活中的對白往往不是我們可靠腦袋想像出來的。一如在禪修,過份依賴書本文字或者法師的開示,若只留在表面的文字或概念上,沒有體驗,則沒有覺察身心真正的狀況,那就不易得力,更談不上進入禪的世界。

繼程法師多次提醒學禪人「(如果)修持體驗不夠,即使能夠把老師或是以前的祖師通過禪修的體驗,所發揮出來的多重次元空間的思想、體悟,用很表面的文字、符號傳達出來,也會變成是一種玄思,很玄妙的東西。只是一種比較類似想像的境界,而不是體驗的境界,那是大不相同的。體驗的境界發揮出來的內涵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是靠想像的,或者通過別人的文字理解,最後表現出來的東西,當然是沒有甚麼生命。」[1]

現代人有兩種特色:多疑及重思辨。兩者都使我們重視概念,少從體驗中學習,亦因此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力較弱,不知通過禪的方法來安定,才可讓自己深入到修行的境界。

法師在同書中強調修持的重要:「當你在修持的時候,會發現到字面上所傳達的是有限的,還有在無限的空間,要傳達文字以外的境界,就必須自己去用功、去實踐才能夠體會。一旦體會了以後,[……]即使是一般的宗教體驗,都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對信仰、對法[有]信心力量,生命的泉源就存在了。」[2]

現在很多學者不能成為佛教徒,法師指出「因為他們沒有宗教體驗,沒有禪觀的工夫。[……]對佛法好像有『是不是真的』的心理,[……那是因為]沒有體驗,沒有通過[他們]所教導的東西自己去領悟。[……他們]打坐的時候,或是在觀的時候,可以從比較深的層面去思考從字面上了解的道理,然後從思考裡進一步貫通。[……] 就知道這個道理講得很對,真的是應該這樣來看這個世間、看這個生命,[他們]就發現到佛法是有生命的。」[3]

不過,法師不是否定理論的重要性。「從這些法中,才知道問題出在那裏,清楚問題的根源,才能夠解決。」[4]「世間學問的修學,[……]都可以幫助我們修道,[……]才能夠歸納,[……] 才能夠實踐,[……] 才能夠趣向解脫,它必然是這樣的修道次第。」[5]


[1] 釋繼程:禪門過關(台北:法鼓文化,2013,初版)p.23

[2] 同書p.139

[3] 同書p.140

[4] 同書p.163

[5] 同書p.163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