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還歸禪的本來面目:海雲和上教參禪

海雲和上認為:「當我們使用左腦,『想』出種種的辦法,以令自己的大腦停止運作時,我們已經落入了『識性』裏頭。假如我們掉入了識性裏,又怎麼可能『捨識用根』,兌現如來種性呢?」

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弘法者會因應社會背景及眾生根機,施設「色聲香味觸」的方便。雖然這豐富了佛教的內容,但同時也呈現出有別於佛陀住世時根本佛法的面貌。而在禪的世界裏,普世概念的禪法雖然豐富了禪的「境界」,亦模糊了它的本來面目。

在接受訪問時,海雲和上指出修養與修行不同。普世概念的禪法能提昇我們的心性品德,具有修養的功能,但它與修行是不一樣的。「修行,是以真理(正法)為依歸。真理是不能夠開遮的,在弘法的過程中,打開方便之門的目的,是把外面的抓進來,而不是打開這扇門之後,把自己溜出去。溜出去便是離開了真理。」那麼,溜出去的禪又會是甚麼呢?

普世概念的禪

「禪」和「瑜伽」雖是不同的意涵,但是它們都同樣指稱「轉凡成聖的生命改造工程」。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禪成為一種於某個特定地方靜思、冥想的活動;而瑜伽也變成一項『體位法』的運動。」這些活動或運動對習慣在社會上奔波、勞碌、過度緊張的人,確實起了舒緩壓力的作用。於是,「當大家看到『禪』、『瑜伽』這些迷人的詞彙,每每產生莫名的興奮。」可是鮮少人如實了知禪的本來目面,以及它的迷人之處,結果對「禪的本質」有著不同的自我解讀。海雲和上統稱「大眾對禪的自我解讀」為「普世概念」。

在普世概念的影響下,「禪」風吹透了生活的每個角落。「社會的普羅觀念,是只要和『禪』扯上邊的統統可稱為『禪』,譬如禪茶、禪花、禪畫等等。」和上指出:「這是社會上的普羅觀念,雖然援用了離塵的字眼,使作品或商品聽起來高雅、脫俗一點,但這並非是真正的禪。」

普世概念是一種錯誤的知見,不過和上卻認為它也有某些作用:「普羅觀念導致禪的神聖性消失,繼而走入世俗。不過,站在普及化的立場,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我們不必苛責。」再者,「這種普世觀念既為社會普遍接受,又是大眾所認同的,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它是絕對的不好,所謂的『不好』只是他們(普世概念論者)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較過分而已。事實上,對於佛法的住持,普世概念起了相對的作用。」

生活無憂不等同生命自在

普世觀念的禪法無處不在。從緣起的思想來說,促成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眾多的因緣與條件。如果抹掉那些錯綜複雜的因緣,去談現象本身的話,從佛法的立場來說,這是不合乎緣起法的。

海雲和上善觀這個緣起,他認為毋須苛責這種現象,並建議想參禪的人「必須對正法要有所了解、肯定,以培養明辨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明辨能力的話,便會混淆了「自己想像中的禪」和「真正的禪」。然而,要分清這兩者實不容易,因為「經過這麼長的歷史,真正的禪法或被基因改良,或被卻加上了化學藥品。雖然他們未必是要騙人,但由於對禪法不了解,加上一股熱情,結果只徒增了許多的意識型態。」

那麼,真正的禪是甚麼呢?和上回答:「要知道甚麼是禪,就必須進入禪堂。因為禪是不能單靠概念、思維來理解的。透過語言、邏輯去解釋禪,那就已經不是禪了。」和上進一步解釋:「邏輯、推理、概念語言是左腦負責的。然而,我們參禪必須不用左腦。[1]」所以,禪是不用邏輯、概念、思維的。假如我們沒有釐清這個觀念,便落入普羅大眾常犯的思想謬誤——「把修養當成修行」。

和上解釋道:「修養與修行是不一樣的。修養以道德為依歸,它需要運用左腦的邏輯思維及推理,譬如書畫、插花、品茶這些的活動,只能培養人的心性品德,提昇身體素質的水平。不過,它們與生命無關,故不能看成是修行。相反,修行是以真理為宗旨,它必須停止使用左腦的邏輯思維、語言概念等功能。這也是為甚麼禪修的其中一部分,是訓練我們如何活在當下。」

海雲和上指出:「普羅觀念導致禪的神聖性消失,繼而走入世俗。不過,站在普及化的立場,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我們不必苛責。」
和上說道:「要知道甚麼是禪,就必須進入禪堂。因為禪是不能單靠概念、思維來理解的。透過語言、邏輯去解釋禪,那就已經不是禪了。」

無法將自己舉起的大力士

要訓練自己能夠活在當下,就必須摒除邏輯思維及語言概念。於是,「如何停止使用左腦變成了我們修行的首要功課。」

和上指出:「修行的目的是要轉凡成聖,而這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因為如來本性是人人本具的。不過,這人人具足的如來種性被覆蓋了,所以不能轉凡成聖,佛經稱為『衣裹明珠』。」那麼,覆蓋這顆「明珠」的是甚麼呢?和上回答:「正是我們的『識性』[2]。」他認為:「如果我們想抹去覆蓋在『明珠』上的『識性』,即是所謂的『轉識成智』,則必須停止運用左腦的概念思維。」否則,會出現弔詭——「當我們使用左腦,『想』出種種的辦法,以令自己的大腦停止運作時,我們已經落入了『識性』裏頭。假如我們掉入了識性裏,又怎麼可能『捨識用根』,兌現如來種性呢?」

為了更容易說明這個弔詭,海雲和上把「識性」譬喻成「大力士」,他說:「就好像一個大力士,即使他力量再大,可以舉起全世界所有東西,能夠移山倒海,但他絕對是不可能運用他的力量,舉起他自己的身體。」同樣,我們是不可能用識性來除掉識性的。

那麼,我們應如何除去識性呢?「既然識性是來自左腦的運作,我們必須停止左腦的運作,才能把來自左腦的識性除掉。所以,修行其實很簡單!就是『關閉』左腦。」海雲和上微笑著說。

禪要如何參?

海雲和上提供了兩種讓左腦不起作用的技巧:生命載體調整術和生命導引術。

生命載體調整術中的「生命載體」,指的是我們的身體,「它是生命之所依托的顯相。生命載體調整術,即是鍛鍊身體。」不過和上補充了一句:「其實用『鍛鍊』也不恰當,它其實是用一種非外力的方法,透過肢體的運動揉動內臟,加大身體的血液循環,以達到清理和淨化身體的目標。」

至於「生命導引術」,它是指「呼吸法」。海雲和上說,必須進入華嚴禪堂,才能明白這些方法的實際操作。他進一步指出,這些都只是調身及調息的階段,並未進入參禪的階段:「假如這些工程不具足,進入實際修行的境界裏頭,我們根本就無所適從,譬如說修行時,我們難免遇到昏沉、掉舉(胡思亂想),這些不除則無法專注。假如一個人的專注力不足,則難以修禪,更遑論要入定。修行就像是母雞孵蛋一樣,母雞一定要孵出小雞,才算是成功孵蛋。這過程不能缺少專注力。

「修行是我們有甚麼動作就會有甚麼結果。運用『生命載體調整術』和『生命導引術』這兩個方法的結果是,讓我們產生『象限轉移』[3]——從左腦的作用轉移到右腦的作用。右腦被激活後,我們的如來種性才有機會兌現。」

最後,海雲和上苦口婆心地強調:「假如我們還為著生活而忙碌,那麼我們大概不會去探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如果我們已有足夠的福慧、時間,而卻不會反思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表示我們的靈性匱乏。學佛、參禪都是學著人生的覺悟和觀念的糾正。觀念轉變,覺知力提昇,我們才能在固有的社會制度下,活出燦爛、精彩、芬芳的人生,這叫『生命改造工程』。」

延伸閱讀

與夢參老和尚的出家因緣:專訪海雲繼夢和上


[1] 海雲和上使用的「左腦」和「右腦」,不是指醫學上的「左腦」或「右腦」。他用「左腦」指稱凡是運用思維、概念、邏輯等;而「右腦」是指不使用思維、概念、邏輯。

[2] 六根與六塵接觸時所產生的識。和上認為,世間結構中,一切的造作皆因妄認六塵、緣影為真,以識性綁架妄我,假認「識性」為主。

[3] 「象限轉移」是修定、修止的新名詞。海雲和上認為「象限轉移」是止觀的前行,即是透過象限轉移來修定、入定。他指出禪需要內攝和內觀的能力。只有內攝,沒有內觀是外道禪,這未能達到解脫。所以我們要進入解脫境界,在定之中必須要帶有內觀的智慧。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