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香港佛教發源地──千年古刹靈渡寺

誰說香港沒有千年古刹?

要數香港第一佛寺,非「靈渡寺」莫屬。相傳此寺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為香港最原始之寺院,也是香港佛教之發源地。細說香港佛教史,非得要從這裏開始。

靈渡寺位於新界西北元朗廈村西南方之圓頭山山谷內,圓頭山又稱「靈渡山」,相傳杯渡禪師曾駐錫於此。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的《新安縣誌》便有此記載:「靈渡寺在縣南三十縣里靈渡山」、「(杯渡禪師)復駐錫靈渡山,山有寺,亦名靈渡寺」。杯渡禪師為南北朝劉宋時代(420-479年)的高僧,相傳他以杯渡海,駐錫屯門山(即杯渡山,今作青山),其後遷往屯門山數里外的靈渡山,這裏古木參天,山中有寺,寺旁林壑,地湧清泉,甘冽醇鬱,千年未竭,是以神靈顯赫,佛光普照,庇蔭萬民。

千百年來,靈渡寺經歷了多次重建與重修。原址比現今寺院的位置稍高,隋朝時改名為「靈渡道場」,唐朝時改名為「大雲寺」,宋朝時改名為「碧霞宮」,元朝時又改作「白雲觀」,入清後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於山坡下級重建,並改回原名「靈渡寺」。

今天的靈渡寺很大部分都是重修重建的,但卻保留著全港僅有之清代寺廟建築風格,碩果僅存,巍然獨存,洵屬難得。寺院分正殿及左右兩堂,中隔一天井。前面是韋馱寶殿,正殿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寶佛和觀世音菩薩,兩旁偏殿則有道教的呂祖、關聖帝君、王靈官、鬥姥元君、文昌帝君等殿壇,故靈渡寺雖以寺為名,卻與廟宇道觀和為一體,顯示出元朗村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信仰痕跡。寺內還保存著一些古物,例如鑄造於清道光二十年的大銅鐘,還有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梁耀樞「道從此入」的木匾額。除此之外,刻於石門楣上的「靈渡寺」三字,便是清末墨翰將軍張玉堂的真跡。張玉堂是鎮守九龍寨城的大鵬協副將,雖然終生任職武將,卻精於書法,在香港境內留下了多處墨蹟。

靈渡寺位處山間,藏於萬綠叢中,這裏環境幽靜,人跡罕至,交通不算方便,除非乘坐的士,否則可在天水圍站轉乘小巴於田廈路下車,然後沿村路徒步入山,步行約三十分鐘即可到達,但沿路偶見山墳,印象中山路上照明不多,所以遊人最好在入夜前離開。

靈渡寺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寺院的大門開在側面,而非正中,這與一般佛廟的建築截然不同,看上去有些古怪,其實此乃跟風水有關,靈渡山北麓之山勢遠望似虎,古人認為此地風水奧妙,龍脈奇偉,如蕭國健《香港之三大古刹》一書中記敘:「其地山脈雄奇,恰肖虎型,寺址即為虎頭之所在,故寺門開在左方。」寺廟所在如同虎頭,具有煞氣,故特意將寺門開在側面,朝向鄧族圍村,以求庇佑。

近年每逢春節,筆者都會入寺參拜,前年到訪之時,廟祝還特意以泉水泡茶奉客,此茶絕非尋常,而是沉香名茶,為廟祝之珍藏,取自寺旁山上的沉香古木,這些沉香樹千百年來吸收著日月精華,靈氣具足,泡成香茶,清香甘冽,非同凡響。品茗清溪香茶之際,廟祝卻喟然歎曰,山後一株百年沉香日前竟被盜匪砍去!那是一個颱風來襲的夜裏,盜匪見寺院無人看管,便乘夜冒著狂風暴雨把古樹鋸走!一夜之間,大樹只剩下樹樁。廟祝帶領筆者到寺外的後山斜坡觀看,只見樹樁前已插上香燭,那是廟祝的心意,想是以此作為悼念,讓人憑弔。

廟祝於該地長大,向筆者訴說著陳年往事。靈渡寺兩旁本有溪水繞寺而下,水流清澈見底,可以直接飲用。寺前寺後的空地種滿青田,山上蒼松翠綠,千竹掩映,山童嬉戲其中。寺旁溪邊還有一道清泉湧出,那是傳說中的「杯渡井」,但經年累月,時至今天,井口已遭沙礫淹埋,不再復見。

據說靈渡寺特別靈驗,廟祝說著,便把存於手機內的照片分享,那是一次酬神祈福的慶典,僧侶念誦經文,善信誠心禱告,只見天空祥雲集結,一會兒竟化成觀音大士,輪廓清晰鮮明,栩栩如生,慈眉善目,俯瞰人間,與會者無不嘖嘖稱奇,舉機拍攝。

人說觀音顯靈,從照片所見,果然不虛。

百多年來,靈渡寺還流傳著一個靈異故事,讀者諸君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待續)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