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願
佛學智慧
在華人社會,不論電視劇,還是現實的某些情境裏,偶然會聽到幾聲「阿彌陀佛」。太虛法師的〈中國人口頭上心頭上的「阿彌勒佛」〉所描述的情境更加生動、有趣。然而,他那年代所描繪多個的情境,在今日的香港社會,我們仍歷歷可「聞」。只要有人遭遇不幸的事情,就會從某處傳來幾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是何方神聖?口念「阿彌陀佛」到底有何用?這篇文章將會參考淨土宗經典及太虛法師的部分文章,與大家分享口念「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
文:寂願| 2020-02-28
法相津塗
一般人說到「慈」,只會想到「好人」、「樂善好施」等正面的形容詞。做一個「慈」心的人,是否只需救急扶危、解人之困便可?行「慈善」是否單單存有一顆善良的心,便能救濟他人?世俗的好人理應做到如此。不過,在佛教的角度,慈與悲乃是一體,兩者不相離。慈悲乃是大乘菩薩修行的重要心志,誓願度無量眾生離苦得樂的大宏願。慈悲度化眾生固然是菩薩行的根本基石,般若智慧亦是善巧引領不同根器眾生的法輪,能破除各種煩惱、執著的邪見。「慈悲度眾生,般若為究竟」,菩薩道的修持應是慈、悲為根本,般若智慧為方便,三者缺一不可。本文將會以「四無量心」的「慈無量心」及「悲無量心」,以及六度中的「般若」,探究兩者的關係為何是菩薩修行不可或缺的基石。
文:寂願| 2019-03-15
法相津塗
信解佛教、勤修佛法,乃至成就佛果,從發菩提心至到覺行圓滿,一般說法為三祇百劫。佛教中的「三祇百劫」是甚麼的概念?簡單而言,是一段非常長久的、非凡夫所能準確計算的時間。換言之,菩薩的修行乃須具備世俗人眼中「千錘百鍊的意志」、「大無畏的勇猛」及「永不退轉的精進」要素。佛、菩薩乃是大乘佛教徒所推崇的楷模,然而此極長的修行歷程會否讓菩薩退失菩提心?無始以來煩惱會否讓菩薩有感正法難修而退屈?
文:寂願| 2018-08-17
法相津塗
求學時,曾經在佛學課本上看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說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當時,老師講解很精彩,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亦銘記於心。隨著歷練漸多、學習佛法的日子久了,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文:寂願|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