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如法師
佛學智慧
證法性發心者:「謂如有一已過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證菩薩初極喜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顯揚聖教論》卷第二。證法性發心就是勝義菩提心,要到初地菩薩、歡喜地以上的菩薩才具有勝義菩提心。
文:觀如法師| 2017-06-03
佛學智慧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文:觀如法師| 2017-05-22
佛學智慧
《雜阿含經》云:「聞說如實法,專心黠慧聽,於佛所說法,得離欲歡喜,歡喜身猗息,心自樂亦然,心樂得正受,正觀有事行,厭惡三趣者,離欲心解脫,厭惡諸有趣,不集於人天,無餘猶燈滅,究竟般涅槃,聞法多福利,最勝之所說,是故當專思,聽大師所說。」聽聞佛法應該專心思惟。佛教徒應該如何求法、聞法,要有甚麼樣的心態?且看《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如何說:
文:觀如法師| 2017-04-17
佛學智慧
「證悟增上清淨意樂」的菩薩,他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都會得到無窮無盡的財寶;這樣的聖人,注定是有很多財富的,不會是貧苦的人。
文:觀如法師| 2017-02-20
佛學智慧
法師引用《瑜伽師地論》,闡述具足了八種功德的善知識,均有「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五種功德。
文:觀如法師| 2016-07-24
佛學智慧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佛教徒常用的迴向偈。究竟「三障」是甚麼?我們借用《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討論三障。
文:觀如法師| 2016-04-23
佛學智慧
濁是混亂、昏亂,五濁就是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如意的事情,人們煩惱痛苦熾盛。《妙法蓮花經‧方便品》:「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文:觀如法師| 2016-04-09
佛學智慧
《大智度論》云:「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指出,菩薩是由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而發無上菩提心的。這篇文章也討論四種令菩提心退失的原因。
文:觀如法師| 2016-02-27
佛學智慧
《大智度論》卷第九云:「如佛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了義。』」這是佛法中的「四依」,這次我們會集中討論「四依」和依法不依人。
文:觀如法師| 2016-01-09
佛學智慧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日常生活中,佛教徒總會有一時不察或因疏忽而犯錯的時候;對戒律不熟悉,加上凡夫自我克制力尚弱,是犯錯的主要成因。做錯事要勇於承認,懂得懺悔。我們在這裏引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討論使懺悔更有效的十種方法,以及如何知道已懺悔得清淨。
文:觀如法師| 2015-12-11
佛學智慧
在佛教道場,我們常常聽到「發心」,發心就是希望大眾到道場幫忙做事。發心其實就是大乘佛教特別強調的「發菩提心」,是內心發起上成佛道的偉大志願。
文:觀如法師| 2015-11-22
佛學智慧
有生必有死,沒有眾生能逃脫。《佛說無常經》云:「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佛教徒應當如實觀察死亡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文:觀如法師| 2015-10-03
佛學智慧
許多人尋尋覓覓如何得到安樂和幸福的方法,在家人都想過著美好的生活,不論現在或者將來。對於這件事,佛陀提出「居家八法」。「居家八法」出自《雜阿含經卷第四·九一經》。
文:觀如法師| 20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