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專集
距今1,500年前左右,屯門有座海拔500多米的高山,據說山上蒼松翠杉連綿不斷,氣象萬千,是修道的好地方。後來,果然來了一位不知姓名的奇僧住錫,但見他行藏莫測,渡河時乘坐大木杯,時人便稱他為杯渡禪師,為紀念此事,更將這片山清水靈的聖地命名杯渡山,又在山上建立杯渡寺。原來這就是香港第一間佛寺的由來,昔日的杯渡寺,正是今天三大古剎之首──青山寺的前身。
2019-02-15
在翠綠的大嶼山中,聳立著世界最高戶外青銅坐佛─ 天壇大佛,以及百年古剎─ 寶蓮禪寺。寶蓮禪寺的建築群坐落於香港大嶼山中部,介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的昂平台地上,面向天壇大佛,俯視南中國海。香港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這尊大佛由香港寶蓮禪寺籌建,歷時十二年方才建成。籌建大佛的諸位法師以佛陀為「天中天」、「聖中之聖」,構思時選擇「祭天之地」的天壇形象建造基座承托大佛,因而這尊位於香港的大佛得名「天壇大佛」。
2019-02-14
千佛山菩提寺位於台灣台南市關廟區,為臨濟宗台灣千佛山派的總本山。整座寺廟依山而建,揉合中國及印度的建築特色,氣象萬千。建築雄偉勻稱、外表無華,怡然的容顏令人望之頓生歡喜心。山峰上建有一尊高八丈四尺的釋迦牟尼佛像、及全台灣首座金剛經塔,佛像蓮花底層內設有全台唯一的古梵密壇,在壁嵌九百九十九尊釋迦牟尼佛像,加上殿頂之大佛共計千尊,千佛山之名正由此而來。
2019-02-12
位於台灣士林的妙光寺,建築屬於唐朝時付,比較古色古香環境優雅淨修道場。由達全上人繼任,禮請性寬法師、聖海法師二人擔任住持,二師晉山後,致力於培育人才,弘揚正法,更原居擴大整修重建,使之瓺具今日道場規模。
2019-02-12
位於台灣北投的法鼓山農襌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取的。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即這次被列入台北市歷史建築之一。當中設有水月道場,由設計名師姚仁喜設計,概念來自聖嚴法師名言「空中花、水中月」,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2019-02-12
羌山是因山脈屏列,開頭似羌;鹿湖是山中高陷如湖,林木繁生,昔有野鹿往來。清朝未年,佛教信衆覺得這一帶環境清幽,適宜潛修,紛紛建立茅蓬、靜室、精舍、共達二十六間,統稱鹿湖禪林。其後發展多至五十間,至今乃存三十多間。 光緒九年(1883)由羅浮山道士羅元一創建,是大嶼山最古的一座庵堂。原為道觀,名純陽仙院。 山門題聯:“鹿苑風清翻掃徑,湖源水淨不沾麈。” 原有正殿及普雲院二座,左有客堂,右有祖堂。 普雲院乃女士清修之所,正門石刻橫額純陽仙院四字,為閩浙總督何璋題。 1943年,觀清法師初到大嶼山,在大澳口處山藏廟駐錫,偶至鹿湖洞,與羅元一道長一見如故。羅知法師是承先啓後的能者,遂將全院交授法師主持。至此 時,將道教轉佛教,所有院內制度儀式皆導禪門規範。又將普雲院改作禪堂,皈依剃度無數。迨後羅元一道長羽化,觀清法師亦圓寂。純陽仟院逐成爲女衆清修的道 場,1955年重修後易名爲鹿湖精舍,門聯:“一輪明月開丹竈,八面青山映鹿湖。”禪堂改爲念佛堂,同住清修者,約爲百餘人。每年四月十四日呂祖誕期,舉 行住持學家輪值,這傳統至1957年仍保存。后羅元一道長將仙院交與好友觀清法師住持,遂改奉佛教,所有院內制度儀式皆依禪門規範,又將普雲院改為禪堂, 男女同參,由是皈依者甚眾。 鹿湖精舍內的純陽仟院至今仍保留在大雄寶殿後的建築內。當年的塑像、法器仍存,古樸壯嚴。院門左邊,有當年載志地方政府諭示的勒石刻碑,文清晰無缺。當 年的題字和對聯至今仍存,計有:閩浙江總督何璋題的”純陽仟院”;精舍正門刻有廣東狀元梁耀樞題書的對聯:“緱領分綜,雖睡天涯掃淨土;嶼山寄迹,獨超麈 界峙中流。” 近二、三十年來,鹿湖精舍內同住潛修的女衆,最高峰時多達百多人。前任住持圓修比丘尼主持舍務二十多年。她十三歲出家,十七歲剃度,領衆清修,修持嚴謹。1996年往生後,由寬法法師(比丘尼)接任,仍有十多位女衆常住此清修。 鑒於鹿湖精舍是大嶼山的禪林中最早修建的一家,精舍本身的建造與設計,亦相當精美和具有特色,因此有關當局已考慮將之列入古物古迹的保護範圍,妥爲修葺,加以保存。
201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