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一字記之曰:勤

回想起以前中學時代的日子,每逢測驗、考試過後,老師都會贈送一些奬勵卡予成績優異的同學。而每一張獎勵卡上都印有不同的名言,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出自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意思是指學業的精深在於勤奮,而荒廢在於玩樂。行事因深思熟慮而成功,而隨意散漫則導致失敗。歷史上不少著名書法家、畫家、藝術家都非常勤力,他們透過反覆地練習,以驚為天人般的毅力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例如:晉代的書法家王羲之,他七歲便跟隨衛夫人學習書法。相傳他每天坐在水池邊勤加練習,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日積月累之下整個池水都被他洗筆的墨水染黑了。最後,他成為千古流芳的大書法家,更有「書聖」之稱。修習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修出世間法,希求獲得無上佛果呢?所以,我們需要勤加用功,精進修行。可是,若要求取覺悟,應該要如何精進呢?或者我們可以從三十七菩提分法裏的「四正勤」找到一些提示。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陀教導我們成就覺悟的三十七種正確的修行方法。其中,「四正勤」就是勤於修習四種正確的行善、去惡的方法。據《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記載,四正勤即:(一)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二)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三)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四)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稱四正勤。[1]由上文可知,勤加用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錯誤的行為立即停止。很多初學佛的同修都以為每日念多少部佛經或者持多少遍咒語就是精進。其實,正確的用功方法是先把過往惡習或者壞習慣好好修正、斷除才是正勤的第一步。譬如:小器的人或者時常暴躁的人,若果不加以修正這些壞脾氣,即便天天誦經、禮佛,也只會令人誤會為何佛教徒的生活態度是這麼差勁。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思考一下,總結過往的陋習並且好好懺悔。即使無法馬上做到,亦必須勤加注意,於佛菩薩前誓願斷除。

第二步是防範未生的惡行或者不良的習氣生起。本來未生的惡行要如何防範呢?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遠離惡友,避免染上不良的喜好。舉例:如果你本來就不會賭博、也不會打麻雀的,那麼千萬不要學,更不應該因為好奇心而沾上賭癮。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都是好賭之徒,未生之惡有可能就會因此而生起。故此,佛陀教導我們要小心防範和善護身、口、意,不要被惡知識所牽引。譬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就是不希望孟子被環境所影響,怕他日後成為殮葬或者商賈之徒,所以刻意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希望孟子能夠學習聖人的道理以及揖讓進退的禮節。所以,我們如果要防範未生之惡行,必須妥善選擇朋友以及不要輕易被環境所影響。

相反,「未生之善令得生」,我們同樣可以向聖賢人學習,或者向身邊的善知識學習。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夠親近善知識,絕對有利我們培育「未生之善行」。即便有些事情,我們未能即時做到也可以先隨喜、讚嘆一下,發願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如他人一樣成功做到。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所提倡的四句話,「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意思是指我們以佛陀為最高的仰慕對象,依止佛陀為學習榜樣,先把待人接物做好了,當人格發展到極點就成佛了,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最後,「已生善法令增長」就是鼓勵我們做得好的事情需要堅持、繼續,甚至做得更好!譬如:我們經常聽聞佛法的義理,再者可以多加思考、判斷從而肯定如來的正法為自己的價值觀;更進一步把聽聞和思考到的佛法真正實踐在生活當中。如實踐「四正勤」就是先把我們的惡行和壞習慣改掉,然後加倍用功修行。那麼,要如何判斷善與惡呢?一般而言,我們可以用十善業和十惡業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即是身業上不殺生、不偷盜和不邪淫;口業上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以及不綺語;意業上不貪、不嗔和不痴。能夠從這十方面好好斷惡、防範、習善以及增長善法,就是正確的勤加用功的方法。

記得十多年前有一套電影《大隻佬》,故事圍繞佛教的因果觀,劉德華(了因法師)在故事的尾段最終明白到,「因果定律是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的,故佛只著力一件事:當下種的因。」我們既然無法改變以往所累積的業力和習氣,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每一個當下。由斷惡開始,一步一步精勤修學,最後成就種種善法。若我們都以「四正勤」作為修行的方向,對於自身能夠減低煩惱束縛,更能為社會培育一股至善的力量。


[1]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電子版。佛光山電子大藏經製作,網址:http://etext.fgs.org.tw/search02.aspx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