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懂說愛你

最近聽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我的家人都是很暴燥的,他們動不動就生氣。尤其是姐姐對家人的期望很高,若爸爸做的事不能達到她的要求,她便會很光火,這幾年她就搬出去住。而我爸爸就是那種說不明白的人,無論我解釋多少次、重覆多少次,他也依然固我。有時我真的氣暈了頭。現在我在法國的寺廟住,他不時打電話給我,但每一次他都只懂問三個問題:『現在做甚麼?』、『今日吃甚麼?』、『將會做甚麼?』。每次我都重重覆覆告訴他!你要知道在寺廟的生活就是很規律吧,所以根本沒有甚麼新鮮的答案,但他還是不厭其煩的問我,每次我也覺得很惱。還有的是,他久不久就寄一大箱東西給我,甚麼電子產品,其實那些物品我在這裡也能購買,郵費那麼貴,在我的祖國要掙錢一點也不容易。我已叫過很多次他不要再寄過來,但他還是要寄,他就是這樣說不明白。

然後,我想了又想,才發現他每次問的、每次寄的,都只是為了表達他的愛,我的爸爸就是不懂說愛你,才以其他方式去表達。那麼我實在不應該生他的氣。

後來,我告訴他我只需要一對襪子,希望他可以用他的方式去表達愛之餘,又不用那麼花費。結果,他寄了一箱襪子,還是他自己的尺寸!現在每個冬天我都穿著那大大的襪子,其他師兄師姐問我,我也是微笑地答:『是我爸給我的』。」

身邊很多人就是以他們的方式去愛你,但他們的嘴巴從來不懂說愛你。這個故事是在最近在靜觀營聽到敏嚴法師的分享。

因為嘴巴不懂說愛,嘴巴不懂說清楚,人們很多時會產生誤會。其中常見的情況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認為別人要做了甚麼才達到我們的期望,例如,如果他愛我,他就會為我做甲乙丙丁;如果他著緊我、重視我,他就不會做這樣、不會做那樣。我們對自己訂立的規條深信不疑,往往誤信這一些規條就是真理,就代表愛。

有些人認為父母如果愛自己就應該相信子女、給予自由空間,就不應該事事問長問短;應該欣賞讚美優點,不應該因為鎖碎的事情挑剔;應該對子女接納包容,不應該打罵和跟他人比較。可是父母往往沒有跟從這些「應該」,可能是他們不懂這些規條,也可能是我們從來沒有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由於他們達不到我們心中的期望,加上我們對這些「應該」的執著,有些年輕人便認定父母不愛自己,從而變得反叛,開始事事與父母作對,甚至關閉自己的心窗,拒絕溝通。這樣做,我們不知不覺地懲罰父母,也不知不覺地和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離。

「我阿爸阿媽根本沒愛我!」、「我個女從來沒把我當做媽媽!」在臨床的個案當中,不少父母子女的關係疏離並不是他們不愛對方,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說愛、不能放下「愛的規條」、也不懂得在對方的處境上思考。其實愛有很多表現的方式,每個人去愛的方式也不不同。就像上面的故事中的爸爸,他沒有聽到女兒說的話,也沒有溫柔的話語,但他很愛女兒,他想聽到女兒的聲音、他想女兒用著他買的東西,他用他的方式去表達對女兒的愛。所以當我們感到生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停一停,想一想,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對方的用意是甚麼,也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執著某些應該不應該。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想得更闊,不會鑽牛角尖。

當我們放下對「愛的規條」的執著,我們便會發現更多的愛,幸福就是這樣。

作者簡介

凌悅雯,香港中文大學創傷心理學碩士及臨床心理學碩士,現職臨床心理學家,在非牟利機構為有精神和心理需要的成年人提供心理評估及治療,並參與各項研究,提倡精神康復的服務質素及提升心理治療的應用。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