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枉此生 不枉此身——專訪八爪義工鄧渭然

眼前精神抖擻、談笑風生的鄧渭然,原來快將成為七旬長者。「只要人心靜,每件事看得寬一點,就像佛經說的寬宏,人自然心曠神怡。」經營寢具生意的鄧先生,綽號Pillow Tang,出身草根階層,遊走麈世近四分三世紀,經歷過貧、富、聚、散。有人認為他嚐盡苦果、看破紅塵才悟出施予之道,但他說:「不論我有沒有錢也會捐,尤其當我沒有錢,我更要用其他方法做更多助人的事。」

初生之犢不畏「苦」

以「艱苦」形容鄧先生小時候的生活,絕不為過——幼年時隨父母逃難來港;唸到小五便因家貧輟學;曾住在大坑西,是從大火死裏逃生的一批;十四歲入行做水電師傅,薪金微薄,滿身傷痕……三行界龍蛇混雜,誤入歧途的人不計其數,正值最反叛的年紀,鄧先生卻早已開始發揮其助人精神。

「我不敢說十八、九歲那時是做義工,只是有機會幫忙就幫。」鄧先生憶述父親吩咐他到荃灣芙蓉山的虛雲老和尚紀念堂安裝電風扇:「爸爸去裝風扇,我就去幫忙,我也不知道發生甚麼事……記得有位出家人,大概是老和尚的徒弟,有時會替我摸頂……那時,我開始賺錢,有十塊錢一天,爸爸叫我去,我就會買那位師父最愛的榴槤糕去孝敬他。」

除了少年時代的佛緣,鄧先生原來是基督教突破機構蔡元雲醫生的得力義工。「我大約在1970年認識蔡醫,我知道他們是做慈善的,所以他叫我做,我就做。那時我不收人工,只收材料錢,因為沒錢買材料嘛,做電工維修……那時他們還在幫一些邊緣青年,我出身街童,介紹了很多給蔡醫……我那時有很多病痛,亦要蔡醫為我醫治。」

資深老人服務社工陳炳麟先生(右)與鄧先生合作無間
資深老人服務社工陳炳麟先生(右)與鄧先生合作無間

為社福界開方便之門

訪問當日,在場的還有資深社工陳炳麟先生——真正把鄧先生帶入社福界的師友。鄧先生隨陳先生做義工逾二十五年,二人透過朋友認識:「當時我的生活算是富裕,接到陳先生的邀請,我就義不容辭帶同兒子參加他的『長者家居維修計劃』。

「那時經濟能力好,我買了個三層的花園洋房,放滿了從舊樓拆回來的裝修材料,哪些家庭缺乏,我就送到哪處……我有材料、資源,他們沒有馬桶,我就送一個給他們,反正別人不要,我又有地方。」除了一副樂善好施的心腸,愛護地球也是他的信念:「我們做工程的,發覺人類實在太浪費了,尤其有錢人,拆掉舊樓,又建新的。」

志同道合之人,自然關係長久。陳先生退休不久,便與鄧先生計劃更多義務工作,包括冷先鋒太極義工隊、義務愛心攝影服務、義務藥劑師社區服務及化妝義工隊等等。

十年前,二人在鄧先生位於中環的公司設置LED電視廣告屏幕。「我暫時給了四成的播放時間陳先生,由他安排給社福機構免費落廣告;其餘的用來賺錢,如果生意做得好,或許可以撥更多時間供非牟利機構使用,因為維持這套系統所費不菲。」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中環自動扶手電梯每個月的人流高達三百萬。鄧先生不單為非牟利機構省下更多作慈善用途的金錢,也從環保角度考慮:「我推廣這種綠色廣告,多使用電子媒界宣傳,可減少派發傳單,不需要砍那麼多樹,就能幫助地球減碳。」

近來合作的機構增多,並不局限於中西區,基督教信義會恩頤居的吳志成院長也是受助單位之一:「我們搞的是自負盈虧的護老院,是信義會出錢建的。這個熒光幕將我們服務層面擴大了,讓其他區域的人都可以知道我們的院舍。」鄧先生強調行善無分宗教:「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只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演繹,我覺得不要緊。」

鄧先生與香港知名畫家阿虫份屬摯友,他的辦公室更與阿虫的畫廊相連。
鄧先生與香港知名畫家阿虫份屬摯友,他的辦公室更與阿虫的畫廊相連。

新派長者

除了財富與時間,不受迷信思想窒礙的鄧先生亦不吝捐出身體:「我與衍陽法師也曾結緣,她同樣是遺體捐贈者,我很欣賞她的修為。我不知道人死後會到哪裏去,但軀體只是一件衣服,應該物盡其用。不少中國人都迷信要留全屍才好,那我不如把遺體捐出去,讓人做解剖、做化驗,讓醫生提升醫術。」

三年前,在陳炳麟先生的引薦下,鄧先生認識了香港大學解剖學系的陳立基教授,並爽快答應參與「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當時,香港很缺乏『大體老師』,幾乎每十個學生只有一具教學遺體,怎能看仔細呢?」他爽朗地笑著,說自己是個新時代的長者,又語重心長道:「我寧願被醫學生在我身上劃錯無數刀,也不要他們日後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

「我去捐遺體,不但覺得應該物盡其用,也想帶動其他人的新思維。子孫去履行責任讓你風光大葬,只不過把你的銀紙燒掉,為何不用那些錢來幫人呢?」他有感很多人都不懂關愛在世的親人,拜祭逝者,不過是生者的體面。「我拜先人只會添香油錢,不會買香燒香,燒衣還會製造廢氣,令地球升溫。」

鄧先生除了當大體老師,還找朋友阿虫替香港大學醫學院作畫,供《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所用。真跡現存放於香港大學。
鄧先生除了當大體老師,還找朋友阿虫替香港大學醫學院作畫,供《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所用。真跡現存放於香港大學。

學道容行道難

鄧先生從來沒有記錄幫了多少機構,「真正助人是這樣的,佛家的教導是這樣。」他明白沒有錢就不能生活,但人生不單為賺錢,學佛之人心中富有。他自言學佛而不迷佛,打動他的,是施惠與放下的精神、對善與惡寬宏的量度。

「人立身處世,保持正面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唸書不多,不懂得『拋書包』,只會直話直說。只要我今天有能力,就會盡我所能去關愛、關心,不在乎名譽。」智慧長於生活,以上一小段話是鄧先生客氣的開場白,筆者倒認為,用來總結他那未完成的故事,最適合不過。

有興趣使用「關懷社區計劃免費廣告平台」的社福機構,請致電陳炳麟先生查詢(5115-9954)。

延伸閱讀

退休保障,豈能「講金唔講心」?長者守護者陳炳麟看香港老人服務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