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退轉心,從根本處做起!

不管是世間知識的學習,或是佛法的學習,意志力和長遠心,都是佔了非常關鍵的地位。只要你生起一念退轉心,必將是一事無成。

所以如何保有持續的努力,才能讓自己不會落入得而復失的問題,這值得當事人好好省思內心的動機。

佛法中有分別身精進和心精進的不同,也有身莊嚴與心莊嚴之差異。所以很多人都會知道內心比外表(身)更為重要。

然而,在佛法的經論中,身與心,或是內外的因緣,都有其相對的價值。因為如果只求唯心,很可能表現出來的,是瘋瘋癲癲的行為,而且還認為自己很有內涵。

佛法說不管是近的緣或遠的緣,粗的緣或細的緣,親的緣或疏的緣等等都是因緣。要知道,內外因緣都有其意義,皆不應該忽略。

如何讓自己念念不忘本願,或堅持不退失初心呢?要如《般若經》中佛陀向須菩提開示所說的那樣:繫念菩提道,要如憶念女人那樣 [1]。每天不能有中斷,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意志力。由此可知,心念所繫為不退轉之根本。

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假如你對某個東西或某件事,做了決定性的肯認,通常心就會一直信念不忘,不管通過什麼方式,日以繼夜一定要獲得或者是要達到目的為止。

假如我們的內心經過了某些磨難或者考驗之後,所得到的一種決定性的認可,這種內心的力量就會顯得比一般人強大些。比如學佛之後,明白過去行為的不合法、不如理,希望透過佛法的實踐,來達到自護護他、自利利他的目標,這就開啟了自己轉凡成聖的修學動力。

當你認識佛法之後,你慢慢會發現,不管是解脫道或是菩薩道,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一條漫長且學無止境的道路。學不完的道理,我們該如何平衡自己的意志呢?佛陀教導我們要學以致用,只要能用得上,讓生活的品質改善、生命的雜染減少,慢慢的你將會有信心地走下去。

以前我不太瞭解文字的重要性,也如很多人一般認為文字都是所知的障礙,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理解來修行,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我的意識,反而有增無減。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收集了智慧的傳承,如果你能夠用心去體會文字的含義,你會發現:文字堆積的句義,潛藏著智慧與慈悲。

只有在確認文字的意義後,才有綿綿不斷的動力去閲讀佛典。這雖然是文字相,卻能扶正修學聖道的方向。

在心境上的學習,可以分別為智力與感性的區塊,而我自己則選擇了智力為主的區塊來學習。因為我認為,智力能處理感性所帶來的隱憂與提升感性的品質,避免停止於幻想世界的陶醉,故而才有以智導情的正見生活。

佛法最重要的智力,就是學習無我正見或正觀,它的功用,會讓你凝固的思想路徑、一成不變的慣性思惟,從固執己見中體驗無我我所的空義,而不致沉淪於感性和自我的世界。

不退轉心,要從深刻的知見上去確立,看清楚輪迴的主因,弄明白煩惱與解脫的緣起性空,你就不會瞎忙沒意義之事而在原地踏步。

以下,用《大智度論》卷十二的兩段文,來闡明輪迴的主因,以及縛解的緣起性空。論文的白話翻譯,如下:

第一段文:

現在還沒有證得聖道,凡夫的心被煩惱覆蓋,造作了生起後有的業因,當此五蘊生命結束時,相續的生起下一期的五蘊生命。就如同一盞燈將要燃盡息滅時引燃下一盞燈。意思是沒有獲得解脫的凡夫,會在三界內繼續輪迴受生,無有止境,就如燈火相續不滅。

又如穀物須要種子、土地和水份三個因緣才能發芽生長。後世五蘊身的生起也是如此:有苦身、有漏業、煩惱這三個因素,後世的五蘊身才會生起。這當中,苦身和有漏業,是不可斷除和破壞的,只有煩惱可以斷除。煩惱斷除之後,即使還有殘留的苦身,以及殘餘的業力,也可以獲得解脫。猶如有穀物的種子、有土地,而沒有水的話,穀子也無法發芽生長。因此,雖然尚有苦身和有漏業,然而沒有了貪愛煩惱的水滋潤,後世的五蘊身就不會相續生起了。

這就是沒有神我(或靈魂),也可以名為得解脫。因為有無明的緣故,就被煩惱所繫縛;而有智慧的緣故,則可以獲得解脫。即此可見,神我是毫無用途的。

第二段文:

名與色的和合,把它假名稱為人。此人被諸煩惱所繫縛,若修得無漏智慧的巧手,就可以解開這些諸煩惱的結縛,此時,就稱此人獲得了解脫。

猶如繩索打了結與解了結,繩索本身就是結,結之外即沒有其他的法,從世間的角度才説打了結與解了結的繩索(之區分)。

名與色也是如此,名色二法的和合,才假名稱為人。這裡的煩惱與名色不能說是完全不同的,它只是名色的煩惱(結縛)、名色的解脫(解縛)。

受善惡果報也是如此,雖然沒有一法名為人的實體,只是和合的名色在承受善惡果報,而把這個和合的名色稱為人。就好像車子運載物品,一一分析推究它,究竟是沒有車子的實體,然而車子承受運載物品之名。

人承受善惡果報也是如此,和合的名色承受善惡果報,而把這個和合的名色稱為人而已。感受苦樂也是如此,只是假名為人的名色在感受苦樂。 [2]

第一段文的內容,讓我們明白在惑業苦當中,煩惱是最根本的,只要能夠用智慧根治煩惱,就能切斷輪迴之鏈,即使還有苦聚的色身和殘餘的業力存在。結論是,這當中沒有一個神我,也能獲得解脫。

第二段文的內容,名色的和合,假名為人。這名色跟煩惱並沒有什麼區別,名色若為煩惱纏縛即名為無明凡夫,若有智慧擺脫束縛即名為解脫聖人。如繩索那樣,不管你打結或是解結,繩索還是繩索。又如車子,零件組成之後可以運載物品,雖無實體卻有業用。人也是如此,沒有實體卻可以有起惑、造業與感果。

有了上述的觀念,我們就清楚在修學上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裏 。要讓自己的信心丶精進不退失,無我正見是最核心的。當然也不可以忽略其他的因緣,如發心固然重要,但動機更為關鍵。願太大,久了內心會浮現空虛;願太小,內心又覺得太沒誠意。然而,只要不是空願,並有督促自己朝向目標的,就是好願。

如果我們修學正法的信念已到達穩固,其實這就如我們每天所吃的白米飯和喝溫開水一樣,雖然它不是最重要的開胃菜,但是他每天都是我們無法缺少的一部分。當自己修學的信念已經達到如此的習慣性,我想自然而然我們的信心是不會退轉的。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深功德品第十七〉(大正八,566a23-29)。

[2]《大智度論》卷十二(大正二十五,149c23-150a13)。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