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法在人間──LCS4畢業參學之旅有感(三)

(續上)

法鼓山──心靈的境教、心靈的啟迪

第四天早上,我們前往位於金山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法鼓山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沿著山勢散落的建築,從建材到外觀,都盡量貼合四周地貌,崇尚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宗教建築上體現與時代同步的理念,一改宗教寺廟屋簷黃瓦的傳統風格,是與自然共生的綠道場,與其說寺院,更接近書院。法鼓山的命名,源自《法華經》「擊大法鼓,度無量眾生」的譬喻,象徵弘揚正法,擔任振聾發瞶的角色,在創始人聖嚴法師宣導的「心靈環保」、「人間淨土」理念下,以理性精神和時代潮流為切合點,先後推動「四種環保」(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心五四運動」(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和「心六倫」。

抵達法鼓山。感謝常寂法師悉心安排,我們在樸素典雅的第一大樓安頓後,便前往大講堂裡看法鼓山影片介紹,隨後參觀開山紀念館,細數法鼓山歷史歲月,領受聖嚴法師的殷殷叮嚀:每個人都要開啟心中的寶山,成就智慧慈悲,自利利他。穿越大樓,在祈願觀音殿前的洗心池禪坐,走進「大悲心起」之門,向祈願觀音請結緣大悲水。午後隨導賞員遊覽山頭,向法師們學習繞佛、禮佛、觀水、靜坐、托水缽、體驗用耳根聞聲、收攝心意、反聞自性;黃昏時份,與素有「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搖籃」美稱的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學僧交流,分享他們生命的轉換歷程;晚上在大殿與眾僧一起集合課誦,聆聽法鼓之音與法華鐘聲,一零八聲聲聲迴盪,寧靜致遠,入叩心弦。我們隨鐘聲起落,俯身禮佛,攝受身心。

次日,寅卯之際,常寂法師帶領我們禪坐及早課。離開法鼓山後,前往位於台北市中心的「法鼓德貴學苑」與法青交流。學苑是聖嚴法師為了接引更多年輕人學佛的法鼓山青年院所在地,以「追求內外在平衡的人生智慧,開啟心中的覺性,找到生命的意義」為宗旨。青年院持續規劃涵蓋禪修、四種環保為主的各種活動,邀請青年朋友一起學習安定身心的方法。臨別的下午風和日麗,在常元法師的帶領下,我們與法青共同體驗行禪之美,盡享在台最後一天的好時光。

一個真正意義的道場,是精神的家園。聖嚴法師清晰定位及建設法鼓山為學習及實踐佛陀智慧的教育園區,把佛教教育寓於環境之中。法鼓山的建築、花草樹木到流動的空氣,都是心靈的境教,讓人獲得心靈的淨化和啟迪,參訪法鼓山是一趟心靈之旅,靈山勝境間,處處可見聖嚴法師「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大悲願力。

法鼓山以經營佛教高等教育的百年大計為己任,一方面以僧伽大學促進佛法之培育和傳承,同時藉由如法會或賑災等積極入世的社會活動,宣揚佛教觀念和價值。聖嚴法師相信禪是佛陀化世的本懷,為對應現代人的心靈的疏離感,以禪學為方便門,把禪法修行大眾化,講求心法和解脫的技巧的禪學相當符合都市人的需要,把禪學重整轉化為一種淨化人心的教育和時尚活動,獨樹一幟。

後記: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大乘佛教裡,八萬四千法門,應機而現。台灣三大道場,在佛教傳統基礎上,重新詮釋佛教教義,既保持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和傳統文化,一方面發展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持及實踐方式,另一方面亦援引現代組織經營模式來開展宗教及社會志業。三大道場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形成各自的風格和特色,主動回應時代的需要,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應眾生根基,深耕社區,通過服務社會的方式體現佛法,以此樹立良好形象,又活用科技傳訊工具弘揚佛教觀點與關懷,接引大眾進入佛教之殿堂。從「佛學」變成「學佛」,把「佛法」化成「活法」,充分的印證佛教就是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的精神,把複雜的佛法變成易懂的生活方式,實踐佛教人間化,構成了五彩紛呈的佛教新氣象。

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在菩仁學堂學習生涯的尾聲,感恩能拜訪尋道於台灣的三大道場,親近善知識,實踐菩提心,增長心中的理想與智慧,亦讓我能從另一角度,重新思考佛教存在的意義和弘法的願景。佛在真心,處處佛淨土,佛教是宗教、是哲學,更是生命的學問。佛法不是在典籍裡,也不是拜佛打坐之中,而是活生生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最重要的是,它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體現,用生命去實踐。不論是佛光山的積極快樂人間佛教、慈濟的濟世為懷大愛之道、法鼓山的心靈環保中華禪法鼓宗,只要我們用真誠的心,立真誠的願,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身體力行,真切投入於生活裡,那麼,億百千個法門,都能通達澄現在前。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