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經選讀──《藥師經》(三)

(續上篇)

經文內容

本經全文,分三大部分:即緣起分、正宗分、流通分。

初序分

敘述佛陀說這經的因緣,在何時、何地、為哪些人開示,以及當時在場聽眾有多少等。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佛陀入滅後,弟子結集複述佛陀所說經典,用「如是我聞」表示這部經是阿難或其他弟子親自從佛金口聽聞的,目的是令後世聴聞這部經時,生起信心。「一時」,指說法的時間。「薄伽梵」是這部經的說法者。「薄伽梵」是梵語Bhagavat的音譯,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意思是世尊、吉祥王、大威猛、極尊貴等。

「遊化諸國」反映佛陀並不固定在某一地方說法,而是為了眾生,不辭勞苦,經常往來恆河一帶,遊行教化。說這部經的時候,佛陀遊化至「廣嚴城」這地方。因為土地廣闊,民豐物盛,所以稱為「廣嚴城」,是梵語 Vaiśali 的意譯,即位於恆河以北的「毘舍離」 (見圖) 。大眾坐在樹林下聽法。微風吹動枝葉,發出自然音聲,所以稱為「樂音樹」。

「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這段記佛陀宣說《藥師經》時,與會聼法的對象及人數。當中有聲聞眾、菩薩眾、人天眾等逗機啟教。「苾芻」,即bhikṣu的音譯,或譯作「比丘」,因為是佛陀常隨弟子,所以經中先列出為第一類聽眾。

第二類聽眾是「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修學大乘法門的菩薩眾。「菩薩」為梵語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菩提」(Bodhi) 是「覺」,薩埵 (Sattva) 是指有情眾生。菩薩上求佛道智慧,悲願下化眾生,集智慧與慈悲於一身。「摩訶薩」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指大菩薩。

第三類聽眾是人眾及天眾,包括國王、大臣官員、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還有無量大眾。

「人非人」指「人」及「非人」兩類聽眾。「人」眾包括各階層的人,當中有1. 國王; 2. 大臣; 3.婆羅門,印度四種姓階級之首,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 4.居士:印度社會的第三階級,叫做吠舍,資產階級的平民百姓。

「天龍八部」是守護佛的神將、護法者,屬於天眾,不屬於人眾,所以稱為「非人」。這經末段流通分,列出這八類天眾是「天、龍、藥叉、揵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1]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即大眾圍繞而聽法的時候。「曼殊室利」是這經當機菩薩文殊師利 (Mañjuśrī) 的梵文音譯,意思是「妙吉祥」。曼殊室利菩薩是佛的繼承者,所以尊稱「法王子」。「偏袒一肩」,表示荷擔佛法,右膝著地,表示下化眾生;曲躬表示內心的謙 恭、至誠;合掌當胸,表向於中道。

佛陀曾說過關於淨土的經典。代表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在佛的威神力加被下,代大眾向佛陀請求開示與這些相關類似的佛名號及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出於慈悲向佛陀問法,有兩個目的; 第一是令聽聞者,消除他們向菩提道修行的障礙。第二是為了後世「像法轉時」的眾生。

佛在世時,是正法時代,過了千年後,進入「像法」時代,佛法僅是相似佛法而已。「轉」是「起」的意思,由像法時期轉入末法時期。那時的有情眾生,福慧較淺薄,煩惱苦痛多,證果者少,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哀愍「像法轉時」的眾生,啓請佛陀開示相關類似的法門,希望能饒益他們。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陀首先讚嘆文殊師利菩薩出自大悲心,哀愍受業障纏縛的眾生。稱文殊師利為童子,是因為文殊師利菩薩已修行至童子地,現童子身。佛陀重申啟請的提問,是肯定及印可文殊師利菩薩問法的扼要及恰當,亦是這經說法的因緣及主旨。所以佛陀囑咐,不但必須靜心專注聆聽,還要用智慧深入抉擇、思考、審察當中法義。文殊師利菩薩聽了佛的叮囑教勉後,歡喜地回應。

(待續)


[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50_001.htm ,p0408b23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