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你為甚麼要收集呢?

我不是村上春樹的書迷,只看過他的一篇短篇小說《東尼瀧谷》。小說後來拍成電影,由市川準執導、尾形一成及宮澤理惠主演,影片拍得動人唯美。

故事中,主角東尼瀧谷的太太是個購物狂,喜愛購買高級時裝,難以自拔,後來她因交通車禍身故,餘下孑然一身的丈夫,每天看著堆積如山的高級時裝,睹物思人,亡妻之痛猶有餘哀,場面悲淒。

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不少人平日毫不思索地購買心頭好,為滿足其收集慾望,擲下千金購買一整系列的收藏品。可是平日又欠缺整理,家居變成小型倉庫,活動空間大減。直到一天搬家,方發現這些「珍藏品」都是雜物,陳列在家中毫無意義,那種心靈上的空洞感,和東尼瀧谷的情況差不多。

收藏只為佔有

認識不少朋友都是收藏家,收藏物品的種類各有不同,不論是唱片、相機、玩具或是書籍。如果細心聆聽,他們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有人因為小時候喜歡玩具,為完成童年心願而收集;有人喜歡某演藝女星,於是購買所有以女星作封面的雜誌,希望借此滿足對女星的佔有慾。他們都是追求物件功能上的心靈價值,反而物件的實際功用卻被忽視。

曾幾何時,我也是個唱片收藏家,酷愛收藏歐美唱片,最瘋狂的時候,家中就珍藏近四千張唱片。每次看到家中的珍藏,整齊排列在書房中,我不期然生出一種滿足感。後來,書架不能承受重量塌下來,頃刻我像是有了覺悟,察覺到所謂的滿足感都是虛幻。如果唱片不是放在唱機播放,只作陳列品,就失去它的功用和價值,蠶食了家居空間。我只好捨棄所愛,變賣珍藏,告別「收藏家」的行列,騰出更多活動空間,舒展身心。

外不迷於境 內不迷於我

坊間近年來有不少著作提到「斷捨離」的收納方式。所謂的「斷捨離」就是要認清現在的需要,放棄多餘的欲望。從佛教來說,要做到外不迷於境,內不迷於我。物件,是人與「境」的關係,不迷於境,不執著於境,就能做到「斷」。收藏家有時是為了滿足過去對物件的欲望而收集,執迷過去的感受。其實只要把心安住當下,就能明白自己現時的實際需要,做到「斷」絶收集。

「捨」是指捨棄多餘的廢物,也是把沒有實際用途的物件,變賣或是轉讓給別人。近年流行網上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人們可以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互相交換沒有用的物品,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最後「離」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明白到物件的實際價值,這必須以個人為主體,時間定為此時此刻,了解物件對當下身心的關係,從而減少物欲。

審視過去的消費,不少人會發現當自己面對壓力時,購物成為「情緒釋放」的渠道;心情越不好、對當下越不滿,內心就會越想回到過去找尋快樂,盡情購物,以補償心靈上的傷痛。當我覺察到內心有傷痛時,我先不會加以批評或壓抑,而是邀請正念進駐內心,慢慢撫平這種負面情緒;當內心變得平靜和安穩,就明白到不能以「購物治療」去填補心靈,也同時開始學習正念消費。

正念消費  拯救世界

一行禪師說:「正念消費是治療自己以至拯救世界的途徑。」所謂正念消費是指身心靈健康及從社會責任層面去思考每一項消費。每次當我購物時,我都會先思考以下問題:

我是否真的需要該物件?

是否為了建立珍藏而買?

它的生產過程是怎樣的?

使用及棄置它時,對環境會帶來甚麼影響?

它可以在二手店買到嗎?

它可用「以物換物」方式換取嗎?

它耐用嗎?我可以怎樣延長它的「壽命」?

有調查顯示,香港人平均居住面積約150平方呎,空間和時間才是人生的「自家寶藏」,要好好珍惜。修習正念消費不但可節省金錢,同時也騰出活動空間。現在我可在家中做運動或是靜坐,另外,我也省去整理及保養珍藏品的時間。人生短短幾十年,其實又何必擁有太多不必要的雜物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