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你真的在聆聽嗎?

圖:reallifeglobal.com

如果問文案最有效的用詞是甚麼,我會說個「你」字。你是值得尊重的,也是最可信賴的,你的意見尤其重要,聆聽「你」的需要成為企業成功的座右銘。

然而,現今社會講求成本效益,試過致電銀行或電訊服務商熱線,等了足足四十分鐘才有真人接聽,等待時間足令人感到焦躁不安,「聆聽」成為一種奢侈的要求。


聆聽不是只聽自己說話

一行禪師說:「深入傾聽是溝通的根基,倘若我們不能以正念傾聽,就無法修習正語,不論說甚麼都不會是正念分明,因為我們說的只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真正地回應對方。」溝通的第一步是深入傾聽,如實去聽別人的說話。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我們的心習慣對事物、說話作出回應和批評,當別人說話時,我們總是一邊沉默地聆聽,內心卻咕嚕咕嚕地批判內容,於是別人十句說話只聽進了兩句,無法做到深度聆聽,溝通自然失效。

在創作會議上,這種情況更常出現,創作人大都思考敏捷,對自己的見解有著一種堅持。在討論意見的時候,有些創作人的思緒往往仍停在自己的想法上,沒有掙脫,無法聽到別人的意見。更甚者,當內在批判的習氣不斷薰習,討論過程甚至轉移焦點,把別人的觀點變成立場,意見表達變成個人批判。輕鬆的創作會議成為一場權力角力,阻礙了集體思考的過程,打擊團隊士氣。

為了加深同事間的聆聽能力,採納意見時,我會採用不一樣的會議方式。每位同事會先把意見寫在紙上,抽簽由另一位同事讀出,由於意見是採用不記名的方式表達,省卻了對人的批判,每個人都可專注在意見上。此外,每位同事都會需要撰寫負責不同部分的會議記錄,目的是為了令同事有機會以旁聽者的心,去聆聽別人意見;同時,會議間我都會播放輕音樂,以緩和繃緊的情緒,讓每位同事暢談表達意見。

有效溝通並不容易,但它卻是必需的,生活上各項都需要有效溝通,意見收集如是,創作也如是。如果我們把煩惱分門別類,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煩惱不是源於和別人的溝通失敗,便是和自己的溝通失敗。猶記得襌修中有一「深度聆聽」修練,目就是要培養諦聽技巧,所謂諦聽就是「如如不動地」、「如實地」、「不增不減地」聽著,聆聽對方的分享而不作批判,不作分別。修習中,同修們逐一分享自己在生活的細節,大家專注如實地聽著,不要把個人的想法加在說話之中,直至分享完結。

這個訓練並不容易,有時聽著自己不同意的說話,內心會生起一種強烈的情緒,過程中感到煩躁,無法聆聽下去。記得一行襌師說倘若在聆聽的過程中出現煩躁或瞋怒,我們便無法如是地聽,此時此刻我們應當讓自己回到正念呼吸之中,不要讓情緒主導了我們的話語權。

每當覺察到這種情況生起時,我都會回歸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間把心靜下來,然後邀請正念種子到意識之中擁抱情緒。覺知到某些說話正在滋養我們內心不善的種子,我們便應該把正念放在呼吸之上,好讓刺激情緒的外境無法持續地影響自己。有時候,我亦會果斷地和朋友說:「親愛的,我的情緒感到不穩定,但十分珍惜我們彼此之間的良好溝通,請讓我先平靜下來再和你傾訴。」

每次修習完結,我都會小心追尋這種不安的感覺,了解是甚麼令自己感到不安,是因為分享者言之無物嗎?是因為說話支離破碎而欠缺重點嗎 ?還是我對某一重點有著偏見?這種觀察往往為修習帶來啓示──了解自己的內心,對甚麼事情存有偏執。這項修習既是訓練聆聽力,也培訓對自我的洞察。


聆聽是由慈愛出發

另一個聆聽技巧是了解對方的需要。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一句說話要感到憤怒,其實是缺乏了解的表現。我會問自己,對方為甚麼會這樣說?對方也感到痛苦嗎?對方也有使自己困惑的處境嗎?嘗試了解別人的處境,有助建立同理心,不會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歸究於對方。如果有人向你破口大罵,我們可以深呼吸一下,然後深入觀察對方是否也是被憤怒所支配著,覺知到受情緒控制的人也是感到痛苦。

在每一個溝通的過程之中,雙方也帶著各自的需要和期望,如果我們無法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要藉著溝通來滿足彼此所需便顯得困難。在聆聽之前,首先要了解對方的需要,無論在情感上或是實際情況上,譬如你渴求上司能夠給予多一點創作空間,而看不到他對公司業務的擔憂,便可能因為他的嚴苛而深感無助。說話中關注對方的需要是有效溝通的重要條件,一段說話內容如果沒有關注對方需要,就如一個文案沒有提及「你」,是空洞而無力。

請不要認為深入聆聽就是像一棵枯木呆坐於人前,聆聽之中必然帶有慈悲和愛,因為只有基於愛與慈悲的出發點,我們才會自發地放下自我,正念專注地聆聽。所以深入聆聽不在於形式上的默言不語,而是聆聽中帶有深切的愛和慈悲。這種由心出發的耐心聆聽,既不花巧,也不造作,才配稱得上愛的溝通。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