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涌年紀.楔子
(編按﹕這是一個分秒必爭的年代。地球生病了,海嘯、地震、風災……氣候暖化的驚號不斷響起。聯合國專家預示,以全球暖化持續下去的速度,2012年北極冰層可能融化殆盡,呼籲全球在兩年之內遏止二氧化碳排放量,環保工作刻不容援。
南涌年紀.楔子
文﹑圖﹕陳曉蕾

這幾張照片,有什麼不一樣?
遠景看不清楚,房子前面一整片的,都是荷花:第1張圓滾滾的荷葉間,躲了好多荷花;第2張荷花搖身一變,綠色蓮蓬驕傲地挺立;第3張,蓮蓬都變黑,一顆顆黑眼珠,瞪著。
第4張,颱風巨爵把第2、3張照片左上角的白蘭花樹給吹倒了!一池殘荷,水面終於露出來。
叫這四張照片不一樣的,是時間。
大地一直在變
八月初,第一次到粉嶺南涌,大片荷花在山間怒放。
撥開荷葉,水裡遊過一尾魚,這大片荷花底下,曾經是魚塘。
20年前,新界大幅大幅農地,紛紛改建為魚塘,1986年最高峰時,魚塘面積增加到2,130公頃,想像把整個香港島砌開四份,當時魚塘的總面積,比四分一個香港島還要大一點點!魚塘裡養著大魚、鯇魚、鰂魚……,其中接近一半,都是烏頭。而最最稔貴的元朗烏頭,新界人是宴會或喜慶節日才會嚐到,根本不夠拿出市區賣。
只是今天,烏頭由$35元一斤,跌到不足$14元。
90年代初炒股炒樓「魚翅撈飯」的日子裡,海鮮才出得起場面,淡水魚淪為次貨,雪上加霜,是內陸大量廉價養魚湧進市場,新界養魚業,瞬間萎縮。大量魚塘,變成地產項目。
水紋粼粼,時光再推前到40年代。
金色的稻米,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當時魚塘總面積不過100公頃,新界居民世世代代都是彎下腰,默默耕耘祖宗留下來稻田,沒想過日後會改種利潤更高的蔬果花卉,更萬萬沒料到竟然有朝紛紛放棄土地,移民到英國荷蘭。
如今,農地淪為貨櫃場,魚塘只是養蚊子,新界大地愈來愈凋零。
永續農業關注協會便在3年前,租下南涌這幾個棄置了的魚塘,嘗試一系列的種植計劃。
出產無窮無盡
眼前的南涌農地連魚塘約140畝,大約等於13個足球場,走一圈,不禁驚訝可以種出這麼多東西來!
一個魚塘改種蓮子,供應給灣仔「土作坊」做有機月餅。
另一個魚塘種蓮藕,原來生產蓮子和蓮藕的蓮花品種,是不一樣的。
淺水處,種了稻米,魚塘四周並且按時令,種植各式各樣的蔬菜果樹。
在城裡,土地等於地產,面積以一呎呎計算,再轉換成一個個金錢符號,眼前的大地,出產卻是無窮無盡的。只要用心,按著時候下種,淋水,施肥,除草……瓜菜水果到了時候,便都像汽球般吹漲了,好神奇!
忽然發現,農夫需要懂得的管理技巧,也絕不低於大公司的高層:這五六十種不同的品種,需要的溫度濕度天氣通通不同,修剪施肥都大有學問;一塊地,什麼地方種長期生長的果樹,什麼地方種時令蔬菜,邊緣地方又種點經濟效益低但必需的薑蒜等,都得預早安排;還有市場策略,大量推出價格便低,得分開多次收割……
然而天氣一變,所有計劃都會打亂。
一邊走,一邊想,但覺天地愈來愈大,人愈來愈小。
投入便有關係
這塊地的租金,由三十多人一起湊的,這一年,我也有份。
永續農業關注協會的核心成員,是農夫TV。
他不想湊錢的人,僅是捐錢做善事。
「香港人除了自己的專業,對其他東西都不懂,生命非常狹窄脆弱。就算現在我們嘴裡訴說很多社會議題, 但根本沒有真正的體會,連政府施政,也是自說自話,和社會這樣多層面的人們都沒有關係。」TV說:「不實實在在地經驗,生命很多事都不會出現。」
經驗?是要定期來做義工嗎?
「不是!」他笑了。
城裡人幫不上忙,又要照顧又要善後。TV希望湊錢的人,把這塊地當作是自己的。
跟行山不一樣,流流汗做運動,看看山水洗滌心靈,某程度上也是一次過的「消費」。耕種卻得耐著性子,長年累月守著土地,下種,與雨水一起發芽;修剪枝葉,迎接冷天寒風;然後陽光底下,開花結果。人和大地,一起順應自然的規律。
來到這裡,不必做義工,可以呆坐半天,什麼都不做。
就是把這塊地,當作自己的。
收成有時
九月中旬,已經第四次進南涌。
不但颱風巨爵把白蘭樹吹倒,荷葉給打得破破爛爛,野豬也把成排的香蕉樹掘起,可是,西蘭花和蘿蔔的幼芽冒出來了,成排粟米剛由小盆移植到地上,依然生機勃勃。
看見一株落神花吹倒地上,伸走去扶,TV馬上制止。
「你看那葉子沒有枯,即是根部幹莖都還是繼續運作,勉強扯直,傷了的樹幹不一定能承受枝葉的重量,風一吹,反而更容易折斷,那時便活不了。」TV解釋。
好比受了慯,不妨停下來原地休息,死撐反而更內傷。
又上了一課。
我有份湊錢租地,自覺能作的,是記事──未來一年,將會不斷前來實地報導。
想提醒一句:這塊地,是私人的,TV和幾個朋友都住在這裡,務農工作也很多,如果沒有約好,千萬不要進去打擾;可是這塊地,也是公開的,希望大家可以通過紀錄報導,感受土地的變化。
當荷葉謝了,就到蓮藕收成,魚塘的水退去,候鳥正好覓食……一切都有條序,下種有時,耕作有時,收成有時。
8.8.09
25.8.09
6.9.09
1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