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參禪看話頭——訪慧門禪師

慧門禪師習禪29年,深研南傳、北傳和藏傳禪法,將之靈活運用於日常修行當中,其中以看話禪為其專長。出家前,禪師曾任教於台灣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統計學副教授;出家後,曾任台北醫學院醫學倫理客座教授和國立台東大學禪與心理實踐學副教授,對遺傳學見解獨到精闢,結合禪法的修持,將之運用於心理治療與諮商輔導的範疇,為協助患者走出内心的陰影,獲得新生,開啓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慧門禪師習禪29年,深研南傳、北傳和藏傳禪法,將之靈活運用於日常修行當中,其中以看話禪為其專長。出家前,禪師曾任教於台灣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統計學副教授;出家後,曾任台北醫學院醫學倫理客座教授和國立台東大學禪與心理實踐學副教授,對遺傳學見解獨到精闢,結合禪法的修持,將之運用於心理治療與諮商輔導的範疇,為協助患者走出内心的陰影,獲得新生,開啓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禪修,作為學佛認識心識,從煩惱和所知障中抽離出來的法門,如今在全世界,禪,變成心理治療的良藥,在不同的領域中,去修護很多人的心靈,拿走因為壓力產生的精神障礙,拿走影響人際關係的焦慮,導向正念和安定的生活。另一面,這塊「市場」,不幸的也成為了一些唯利是圖者的工具,利用禪來牟利。

因此,讓禪回到本來面目,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需要一位禪師來解釋。在漢系佛教中,「參話頭」是明心見性的法門,從參話頭中,心如何被引導進入疑情,爆破無始以來儲存在阿賴耶識的業行種子,切斷輪迴的續流;如何在出靜後,幫助改善習性和生活,令佛子能在一期生命中,契入法身。

這樣猛利的禪修,是慧門法師走訪全世界,不辭勞苦去指導的法門。這回趁他在香港弘法精舍開示期間,採訪他,主要談參頭禪的精要,更多的是,希望他能釐清世間心理學、催眠術中,在意識的哪個層面,以讓更多人明白,哪個是正道,哪個是邪術,不要步入岐途。

當然要在這麼短的篇章中,只能蜻蜒點水式的點一些出來吧了。

禪師在被問到有關市面流行的催眠術時,他指基本上,那是一種平息六根的慾望,只是六根中,意根無法控制,只能暗示性的引導,還是在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的範圍內,意識是前五識絞在一起的總部,有如一團毛線,有很多線頭,頭頭參差雜亂,所以那根線頭和催眠相應,就覺得「是了」,一旦沒有正見做後盾,那容易被誤導,而且無法解決阿賴耶識的問題。而第八識,才是煩惱和開悟的種子識。

有些被催眠上癮了,那是非常危險的。在禪修中,昏沉和無記,會使人變成遲純,或掉舉會使人產生狂慧或跌入喜的陷阱,自我膨脹下,我執更深,這麼微細的認識,需要很大的智慧,才能抽離出來,而且解脫是靠自力,催眠是他力。從佛陀悟道到今天,傳承至今的種種法門中,一再闡明,他力只是助緣,善知識只能引導,解脫靠自己。因此依賴催眠師本身,就是一種障礙了,再從中被誤導的話,那麼這人就和佛道背道而行了。

市面上也流行用「唯識」來治病的療方。禪師一聽到這個「藥方」,很慈悲的一笑,然後說:「一般沒修行的人,當被催眠時,是六根不起作用,只有一點記憶在浮動,往往有如把夢組合起來,拉進這個境界中,是屬於腦筋的部份,談不上深層治療。」夢是六識的活動,只要獵涉一些知識,在用一些名相,滲和起來,部份夢和引導吻合後,就能被導入這個境界了。

禪修是把知識轉為智慧,從止定中起觀。在心理治療中,禪師說:「禪法是讓心理活動全然停止下來,不動中,靠自己的力量,把心識轉化。」在禪師教導中,很多心理偏差者,都被導正了。甚至吸毒者也轉化了他的習性,從中醒過來,不再過麻醉的生活了。

一些父母很擔心孩子沉迷電腦,而「沉迷」某件惡習,對多人都不陌生,甚至一些人明知這樣下去的後果,並知道改過的意志的重要性,卻會回說:「知易行難」。那麼,為何有意志「沉迷」,卻沒有意志改善呢?現在人負面的情緒很多,制造了很多社會和家庭問題。因此,禪修如何能幫助他們?

禪師說:「靠別人是消極的方式,不能灌澈。如果沒有正念去引導,非常危險。」這就明白為何一些戒毒者,一離開戒毒中心,再次走回頭路了。

先從意志開始談,那些沉迷者,心沒有受訓者,是依六識主導思維能力,習性在這層面很強。那些負面的沉迷會破壞能相應的善心所、思心所,失去為善的力量,使一個人失去正確的判斷力,養成習氣而貫徹在日常作息中。這樣的非理作意一再被熏習,就落入惡業中,所以提不起善的意志力。

有心念要改善的人,慧門禪師就會依次第,以依機逗教,用參話頭的方式去對治他的負面情感,或者慾望。比如在禪修中先在呼吸中提話頭,並提供正知見做輔導,然後指導如何在生活中提話頭去對治習性。比如,欲望如火一樣的燃燒著感官時,一直問:「這生起欲望的究竟是誰?生起念頭又是誰?」受過訓練的心,馬上讓六識與善心所結合,提昇人的心力,讓欲平息下來。抽離「沉迷」也如此被訓練後,禪師也成功的幫忙吸毒者擺脫毒品。

為何禪師選擇「話頭禪」呢?

禪師說,在三十多年前,他立志修禪後,先後在南傳五停心、北傳的天台小止觀、默照、藏傳的大手印、寧瑪等禪法中修習過,後來在話頭禪中證悟法味,從此一心一意一門深入,目前是臨濟下第42代傳人;曹洞下第48代傳人。

問禪師,有沒有人熟讀公案後,以標準答案回答,然後以為自己達到某種境界?禪師笑了,想必他也遇過這樣的禪子。他說:「在禪宗的發展中,六祖師徒們的對話被記綠下來,成為公案。這些只是文字禪,以解釋契機在哪裡,供參考。一旦落入世間的思維中,就離題了。」

世間思維只在腦筋中轉,沒有正念和正思維的護持,很快的,就會被日常所吸收的訊息淹沒。因此禪師也常叮嚀禪子要多讀佛經,讓法語熏習自己的思維,提起正知見,就不會被文字框住,走向邪見去。

而疑情是參話頭的特色。這疑情,是很重要的入門,疑情越大越接近明心見性,這就要捨一切思維,而不可說了。

疑情和五毒中的貪嗔痴慢疑的疑有別。五毒的疑是使人落入輪迴的圈套,是煩惱障。而疑情是提著話頭入定,比如「我是誰」,一直窮追下去,追到逼入一團疑情中,一直深入的逼到暴破生死輪迴的無明,摧毀了阿賴耶識的所有種子,就明心見性了。

至於疑情的本質,是屬於非常專修的部份,很精細,禪師的著作和開示光碟中都有舉例,礙於這是訪問,不多分析,請見諒。

禪修另一個主要的目標是認識「空性」。在體會到苦、空、無常、無我後,大悲心或菩提心很自然的流露出來。慧門禪師曾經看到一些不懂空性的善行。空性的前行是修習出離心,並從中清楚了解俗、勝二諦的善行。如人沒有正見引導,依腦筋去修的話,會在打坐受到外界干擾時,一出靜就罵人。或者認為做義工能修福報,受到讚嘆就做得很開心,拿這個開心去衡量自己和別人的作為,是在世俗概念下的行善,當和人起衝突時,就會以為自己在義工團備受讚嘆,為何此人卻不珍惜呢?反之,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卻得不到讚嘆而退心了,甚至起了怨心而講是非。這些都是在世俗諦中,無法契入勝諦的善行。

勝諦的善行是體現了空性,在空性中,沒有衝突,而是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相,依緣起而顯現的和合,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人我相。這樣的認知,是需要禪修,沒有修行的人,從書中讀到的,只是一堆文字。慧門禪師說:「只要有修行,經常體驗空性,就沒有甚麼發不發菩提心的問題;空性本身就具菩提心、菩薩道的特性。」

由於禪師的生活閱歷非常豐富,擁有非常獨特的禪修境界,因此他的悲心攝受下,令和他親近的人,都感覺安穩自在和起了敬意。

在弘法精舍時,原本我是和兩位攝影師一起去拍記錄片,其中一位攝影師林日隆在樓上的會客室拍攝時,禪師非常慈悲溫和的倒了一杯茶給他。阿隆後來和我分享,原本他有點急躁,可是當禪師慈悲的笑容出現時,再喝了那杯茶後,他突然放松下來。當我告訴他禪師的背景時,他瞪了眼,那麼隨和的師父,原來深藏不露。

露不露,接觸了就知道。

禪師那麼從容的行腳處,祈求話頭禪法能隨著禪師的足跡開花結果。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