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談《中阿含經》之錯綜複雜的業報關係

先生與孩子的鼓勵,都無法提高她對抗病魔的士氣。住院將近兩個月,三不五時,抽血、驗血,經歷不同手術,切除大小腫瘤,對一個壯漢來說,尚且難免消磨意志一蹶不振,更何況是年近古稀的瘦弱女子。探訪她兩次,終於說出擠壓心中許久之事。她自認這輩子無功無過,也非大奸大惡之人,平平淡淡的過日子,頂多是與他人耍耍嘴皮子,為何老來要遭受病痛這般折磨。經歷了近兩個月的療程,醫生還是束手無策,對於減輕病痛,乃至康復出院,仍遙遙無期。她此刻心中有恨,也不甘心,怨恨自己這一生的下場為何會是如此?

在《中阿含經》之《分別大業經》中,記載佛陀為阿難及大周那尊者,說業與報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佛將善惡業與報歸類為四種:一、造惡生惡處;二、造惡生善處;三、行善生善處;四、行善生惡處。第一及第三種是較容易理解,就是一般常聽到的順口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第二及第四種,就需要特別解說。

第二種:造「惡」之人,為何會得「善」的報呢?佛說有三種情況使得造惡之人得善報。第一是此惡人今世所造的惡業延後受報;第二是此惡人之前行了善業,所感的善業報未盡;第三是此惡人在臨終那一刻,生起了善的念頭,令他死後得生善處。

第四種:行「善」之人,又為什麼會得「惡」報呢?佛說也有三種情況,令行善之人得惡報。第一是此善人今生所造的善業延後受報;第二是此善人之前造了惡業,惡業所感的惡業報未盡;第三是此善人在臨終時,起了惡的念頭,令他死後生至惡處。

經文後段,佛以果實來譬喻複雜的業報關係:

有些果實未成熟,外表看起來像已熟;有的果實已成熟,外表看起來像未熟;有的果實未成熟,外表看起來也未熟;有的果實已成熟,外表看起來也已熟。

就上文中,錯綜複雜的業報關係,是不能單純由做甚麼便得甚麼來理解,也無法用僵硬的方程式來解說,更加非肉眼,能將之看得完整,了解透徹,如無法看清果實成熟與否一樣。行善造惡的先後次序,關係著善惡業的受報時間,外加業報力量大小以及臨終的起心動念,都影響著此人在甚麼時候受何果報?死後往生到那一道?然而,佛所說的行善造惡,將會受善惡的果報,這大原則是毋庸置疑的。

一般人看不清楚業與報之間複雜的關係,往往在沒有看到業報即刻展現,就百思不得其解,接著憤憤不平,隨後落入邪見,撥無善惡業報者比比皆是。清楚自己現在所受必是過去身、口、意所作,也就不會再自怨自艾。請不用擔心業報會找錯人敲錯門,只需擔心自己能不能持續的斷惡修善!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