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女人與慈悲

丹津葩默尼師開示「自他交換」的修練(一)
丹津葩默尼師開示「自他交換」的修練(一)
丹津葩默尼師開示「自他交換」的修練(二)
丹津葩默尼師開示「自他交換」的修練(二)

「慈悲」是這次第十二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12th 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自然不過──作為女性,我們在這方面的確有「先天優點」。在南傳佛教的《慈經》中,佛陀對慈悲作了一個很繪聲繪形的比喻:「對一切眾生應修習無限的慈愛心,猶如慈母用生命保護自己唯一的兒子。」打趣一句,佛陀在這裡倒沒有說「慈父」!不是性別歧視,我們大部份人都會認同母愛是最無私而偉大的。

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在她的禪修工作坊分享了一個故事:在她八歲那年,因為一次家居意外她的身體包括頭部、整個背部都燒傷了;在醫院中,醫生都稱讚她勇敢,但她卻其實一點都感覺不到痛楚。後來她才從母親的口中得知,她在瀕死邊緣時,她的母親不停的祈禱:「請把我女兒的痛苦都轉給我,我願意代她承受所有的苦。」母親的祈禱是否真的有效不得而知,可是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卻是無可比擬的。如果把這種母性,推而廣之遍及一切眾生便是慈悲。每個女人或多或少都有母性,女性應該比男性更容易生起慈悲心。

但我們也別高興得太早,感受到慈悲只是第一步,能否成為菩薩、又把慈悲擴展,應該與性別無關。韓國學者趙恩淑博士的論文《女人的領導地位與佛教的無我觀》中提及「在傳統的東亞文化中,女性被教導要服從與溫馴,……傳統中,為人而不為己服務的觀念,深植於女性內心。」所以,很多女性也可能會因此把慈悲與為人服務混為一談,然而,兩者有著根本的分別。

底特律大學宗教研究系的胡曉蘭教授亦有類似的說法:「即是是那種完全被社會制約而確實成為自我犧牲、為子女奉獻一生而不求回報的母親,也可能會受苦,因為在父權文化的宰制之下,這樣的母親可能將子女當作人生唯一的目的,故而對子女,尤其是兒子,有著極為強烈的執著」。當兒女不能符合母親的要求時,母親能否處之泰然?還是被憤怒掩蓋?當中微細的分別,在於執著是否存在。趙恩淑博士引用了《維摩詰經》,指出「唯有真正透視空性和緣起的人,才能完全展現慈悲。菩薩能與眾生產生共鳴,分享眾生的感受,並且具體實踐平等無分別的大慈悲」,所以慈悲的重點,除了是「慈母對獨生兒子的愛」,還要把這種愛擴展至一切眾生。

丹津葩默尼師(前左)與其他尼師攝於第12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工作坊中
丹津葩默尼師(前左)與其他尼師攝於第12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工作坊中

實際上我們又應如何修習?丹津葩默在禪修工作坊教導了我們其中一個可行方法──自他交換(Tonglen)。對象可以是任何一位正在受苦的人,想像他的痛苦和悲傷聚集成一大股灼熱、污穢的黑煙。當吸氣時,觀想吸進了這股黑煙。繼而,黑煙轉化成光芒四射的鑽石,得到完全的淨化。呼氣時想想自己把安詳、喜悦、快樂和最高的幸福,給那位在痛苦中的人。

現場的參加者立即問,吸氣時往往會擔心這樣的修習會影響到自身,應怎樣處理?丹津葩默笑說,這正是修習的重點:我們都太珍重自我,也是這種愚痴的想法阻礙了慈悲的生起,而自他交換正正就是要摧毀小我。所以練習時,不單要覺得吸了黑煙也對自己沒影響,而就算是有什麼影響,也毫不介意,只會生歡喜和慈悲,就像母親對待子女一樣。如果一開始承受的能力不足,可先找受苦程度較淺的對象,然後才一步步深入。

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開示:「自他交換」的修練

(佛門網提供)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