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學佛重修心 幸福此中尋──恭聆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
慈誠羅珠堪布

國際知名的大學者來港了!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慈誠羅珠堪布(Khenpo Tsultrim Lodrö),是當代藏傳佛教的大學者。他雖然身居內地藏區,但其藏文著作卻傳頌於印度、尼泊爾等地,漢文著作更風行中港台、東南亞各地,廣受尊崇。繼十七年前到過香港後,堪布於2014年4月23至28日重臨舊地,正式主持一連串公開佛學講座。

藏地高僧讚譽:「一位實在的佛法追隨者」

慈誠羅珠堪布1962年生於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自小學習成績優異,本來有機會繼續升學,但由於對俗世的出離心,他覺得世間學問意義不大, 1983年謁見大成就者晉美彭措法王,剃度出家。

出家後,他一直護戒如目。二十多年來,夜以繼日地精進聞思顯密法要。不論學習何經何論,均能迅速通達,從未對深奧的佛理顯現出為難之色。在講、辯、著三方面,更是出類拔萃,連很多老堪布也嘖嘖稱奇。後來,通過嚴格的層層考核,獲法王親賜堪布(Khenpo,佛學博士)學位。

一些高僧相繼認定堪布為大德轉世,再三前來迎請堪布坐床,但他卻認為撈取虛名對修行人而言根本就是著魔的徵相,並擔心接受種種名譽會對自己的聞思帶來違緣與障礙,故從未承認、答應過這些認定及請求。平日,他一直以普通人的身份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

多年前,法王已委派堪布前往藏地、漢地各大城市,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弘法;堪布著作甚豐,包括《中觀釋難》、《慧度問答》、《前世今生論》、《漢藏英常用新詞語詞典》等。現任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傳戒堪布、學院教務科主要負責人等職,不時往返世界各地說法度眾。

堪布指出了許多學佛人的常見毛病
堪布指出了許多學佛人的常見毛病

快樂何處尋?

在首天講座「如何修解脫道」中,堪布指過去人們以為物質越多變越快樂,現代社會物質發達了,快樂指數卻日趨下降,先進地區反而不及落後地區快樂。人們也開始發現,物質越發達,生活也越緊張,壓力就越大;而且引發更多慾望和痛苦。這種痛苦,甚至超越了物質匱乏之苦。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為物質奮鬥,但慾望永遠不能滿足。仔細思考,即能發現人生苦多樂少,充其量只有相對的短暫快樂。

解決生活不是真解脫

堪布說道,對於一般人而言,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就是「解脫」;對於自認「學佛」的「佛教徒」來說,「解脫」也是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不過是透過燒香拜佛達成。「臨急抱佛腳」是功利的心態,覺得我供養了,佛菩薩就要幫我……

佛教不承認有宇宙主宰,佛陀也非萬能的神,故僅僅燒香求佛幫助生活是不正確的心態。鬼神的確存在,但不過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神」(天人)的快樂比人才多一點點,福盡後還將下墮輪迴,他們無法令人真正解脫。

「解脫」有三個層次:追求現世安樂、後世安樂、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佛法推崇的是最後一種。這種解脫與鬼神無關,而是靠自己掌握的。佛陀不能代眾生解脫,只能開示其方法。他悟到宇宙、大自然都是因緣和合、緣起緣滅。因緣及因果法則,並非佛陀所創,只是由他發現,這些規律於佛出世前本已存在。

2014年4月23至28日間,堪布在港主持了六場開示
2014年4月23至28日間,堪布在港主持了六場開示

眾生生死不息,乃因留戀輪迴、慾望叢生。只要仍有貪執,必不能得解脫。猶如風箏被線牽制,飛得再高也必須再落地;又如一個人眷戀某地,走得再遠也必定回來。未能解脫,並非因為外在條件,而是因為自己。佛陀開示解脫之道,並不強迫眾生遵從。我們可以自己決定,也是由自己去實行。

修心至上

堪布開示,人的精神可以被訓練,培養出慈悲、智慧、正知正見。追求解脫不必放棄物質,最重要是確立新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內心自由,不受貪、瞋、痴束縛。

希求解脫,也不一定要出家或避居深山。修行人可以成家立室,最重要是改變態度,扭轉以生活水平決定幸福的思維。讓心自足自在,境隨心轉。

現場觀眾請教堪布,如果太忙,每天只有半小時修行,持咒、念佛還是修加行最好。堪布回答都很好,但最重要是修心,減少煩惱,培養對因果的敬畏感及對眾生的愛。

多門廣學或一門深入?

回應觀眾有關學佛方向的提問,堪布說修學天臺、淨土、禪宗任何法門,只要學得好,都能成就;學得不好,修甚麼都不會成就。初學者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法門,然後深入專修。若以藏傳佛教的角度而言,修習出離心、菩提心已包含一切。

大圓滿的修持

幾名法友先後問及大圓滿,堪布謂大圓滿與大手印、時輪金剛法門、漢地的禪宗境界相同,只是方便不同。修持大圓滿必須有基礎,之前要完成四共加行(轉心四思維)、五不共加行,這樣無論出家或在家行者都有機會開悟。現今許多上師直接講授大圓滿,弟子都不知道穩固的基礎是先決條件,這樣去修一定不會成功!

暫不需要大圓滿,更需要出離心

經過幾條有關大圓滿、密法的問題,有人提問如何生起出離心,獲得堪布的讚賞,因為他認為大圓滿與我們距離太遙遠了。

堪布開示,藏傳佛教經常舉辦灌頂、火供、薈供,漢傳佛教也常打水陸、辦法會、搞消災延壽,而且搞得很隆重。這些法會固然有其價值,卻可能令人偏重形式,忘記佛法最重要的內涵。

一般人暫時不需要大圓滿,更需要的是出離心。生起出離心的方法,乃觀修四共加行:思考生命的價值;生命珍貴卻很脆弱,故須盡快修持;了解六道的痛苦,追求自由;認識六道苦樂的前因後果。禪思上述四點,即能生起出離心。

我何時最幸福?

堪布詢問現場聽眾,人們工作是為了生存,那生存又是為了甚麼?

若只為生存而生存,則與動物無異;正如車子的存在價值並非為燃燒燃料,燃燒燃料是為了行駛,故人類生存也應有更崇高的目標。

有人會說生存是為了幸福,但甚麼是幸福?有得吃、穿、用,是否幸福?若反問自己甚麼時候最幸福,很多人都答不出來。堪布認為,對於修行人而言,不僅為自己,更能發起慈悲心、利益眾生,展現生命的價值,即能獲得很高的成就感。因此,堪布鼓勵大家發菩提心,系統學習佛法,不要停留在燒香拜佛的階段,減少參加法會,增加學習,投入實修,培養慈悲智慧,其後與人分享佛法。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