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導向解脫: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探討佛教女性處境

國際著名的藏傳比丘尼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
國際著名的藏傳比丘尼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

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對於香港的朋友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這個會議已經有二十四年歷史。它由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Sakyadhita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Women)舉辦,自1987年於印度菩提伽耶舉行第一屆國際會議後,約每隔兩年便會在不同國家地區舉行,今屆已經是第十二屆,由6月12至18日於泰國曼谷舉行,主題是「導向解脫的領導」(Leading to Liberation)。

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會長慧空法師(Karma Lekshe Tsomo)
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會長慧空法師(Karma Lekshe Tsomo)

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由慧空法師(Karma Lekshe Tsomo)創立,協會名字「釋迦提達」(Sakyadhita)的意思是「佛陀的女兒」,代表了這個協會的宗旨:為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佛教女性改善生活,藉此饒益眾生。

大家可能會奇怪,佛教不是無分性別、種族的嗎?為甚麼要特別以女性作為對象?香港的佛教女眾其實非常幸福,香港社會男女平等(甚至有點「女性主導」),很多活動不但舉辦者是女性,甚至參加者也是以女性為主;此外,香港的佛教以漢傳為主流,保留了完整的比丘尼僧團制度,女法師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與完整的訓練,香港近年便有很多出色的女法師進行弘法工作,她們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絕不亞於男法師。

然而,在香港「理所當然」的一切,在很多國家卻是遙遠的理想。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女性一般地位比男性低,很多女性都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在佛陀入滅後至今二千五百多年,因為戰亂或其他政治原因,比丘尼僧團傳承在很多南傳國家早已中斷,女出家眾根本沒有途徑正式受持比丘尼戒,她們只能由比丘受持八戒或十戒(但在佛陀時代正式的比丘尼戒多於五百條)。所以在社會上,她們只被視為「持戒女」,與在家女眾的地位並無分別。亦因為她們的身份不被承認,社會大眾也沒有給她們足夠的支援,造成了她們無論在生活上又或是修行上的種種困境。

第十二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開幕剪影
第十二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開幕剪影

藏傳佛教的處境又如何?著名藏傳的西方女修行人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曾在喜馬拉雅山的偏遠山區進行了十八年艱苦的修行,可是她卻無法在西藏受持比丘尼戒。在1973年,她特地來到香港才能正式出家。(註:詳情請參考麥肯基 (Vicki Mackenzie) 著的丹津葩默的訪談錄《雪洞》(Cave in the Snow))

丹津葩默尼師在是次會議的論文中,提及藏傳佛教以男性主導:所有上師都以男性為主,藏傳的女性甚至沒想過有女上師的可能性。藏傳佛教的另一個傳統──活佛,也理所當然地只有男性。轉世靈童剛出生或於「坐床」後便接受上師的專門教育與訓練,到他們長大了,亦只會把最重要的教法傳給他們上師的轉世(當然亦是男兒身)。所以,藏傳的最高教法一直是「男士俱樂部」。

第十二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宣傳單
第十二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宣傳單

丹津葩默尼師的上師第八世康楚仁波切(the 8th Khamtrul Rinpoche)曾分享他姐姐的故事:他的姐姐出生前出現了很多上師轉世的徵兆,甚至比他出生時的還多。可是當她出生後,大家都非常失望於其性別。康楚仁波切說,如果他的姐姐是男孩子,她便會被栽培成為出色的上師,但在很多類似的例子中,這些女孩子在童年時連修行的機會也沒有。究竟是女性的能力不足或是被抹殺了心靈發展的可能性?西藏的女孩子往往要等到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才能開始修行。由於她們的教育水平較低,就算她們的修行能達到很高的水平,她們也沒有弘法的能力。這個負循環讓女性上師在藏傳佛教中鮮有出現。

這更顯得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的重要性。透過持續培訓、教育及促進兩性平等的工作,以及每兩年一次的國際大型研討會,為世界各地的佛教比丘尼提供平台,讓不同國家、不同傳承的佛教女眾,互相學習及分享經驗。在1993年,第三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在斯里蘭卡舉行;會議過後,這個比丘尼傳承已消失了超過一千年的國家,歷史性地再一次成立了比丘尼僧團,這為其他國家的出家女眾帶來很大的鼓舞。

在現代社會,女性已經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在社會的不同領域,都能獨當一面,不用筆者詳述,相信各位都同意女性的能力與男性無異。佛陀教導眾生平等,所以女性更不應被褫奪出家或修習佛法的機會。我們身為幸運的香港女佛教徒,有兩點應引以為鑒:一,見到其他國家的女佛教徒在困難的環境中還可以在法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地前進,我們更應珍惜自己學習佛法的機遇;二,無論身在任何地方,我們都是佛陀的女兒,不同國家、傳承佛教女眾的問題其實並非與我們無關。雖然我們未必有能力給予實際的幫助,但我們可以支持這些機構的工作──無論是給予經濟上的援助,又或參與、關心她們所舉辦的活動,都是非常可貴的布施。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