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念住經》看現代對正念相關語彙的理解——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三)

(續上期) 

要探討「正念」的四大課題,自然牽涉到研究方法,所使用之方法共有三種。以下首先略述,之後再逐一向讀者詳細說明。

第一、文獻分析:提出假設

佛經內容素來被視作信仰產物,對佛經的研究則被歸入文史哲的類別,文獻分析後的結果會被視為定案,屬於「可信的道理」,可跟隨所言而實踐,不需質疑;但這裏的文獻分析之目的並非如此,分析結果只會被視之為科學實驗中的「假設」(hypothesis),需要進行嚴謹的實驗,從結果中驗證其功效如何。而所獲得的假設,即是正念框架的初型。

第二、教學實驗:測試框架

採用社會科學方法,筆者設計了長達兩年的教學實驗,將文獻分析而來的「假設」,亦即正念框架拆成不同課題,共四十人參與其中,控制組二十人接受傳統正念的訓練,實驗組二十人則接受賦予框架的正念訓練,依歸納邏輯的取異法,試圖測試這正念框架與傳統「正念」的效用之同與異。

請注意,許多實驗設計是比對沒有正念與學習正念的同異,效果是比較容易測出來,但這裏是在比較兩種正念效用,若非有明顯差異,數據中是無法表達出來。

第三、定性研究:數據分析

實驗中,使用不同方法收集參與者的數據,主要來自參與者在課堂中的反應,及課後的專訪。獲得數據後,進行分類、歸納、分析,並使用歸納邏輯,提出數據中蘊含之意義及各種可能性。

「佛經」只是一個假設

簡述後,我們便進入正題,剖析每一研究方法及結果。

方法一 文獻分析:提出假設

雖然佛經部類龐大,思想亦千差萬別,除了哲學、史學等解讀方式,近代更流行的文獻學,強調梵文、巴利文、藏文等等,說到這裏,豈不是要花上大量篇幅陳述字源、各種版本的詮釋、各部典籍的不同意義,乃至所屬的思想體系?

答案是不需要!要重新為「正念」找出現代人可理解又可使用的框架,並不需要大量佛經,只需找出關鍵的記載,並使用現代語解讀佛經中的古語,便可進行分析。重點在於持開放的心態,既尊重經典的古義,同時確定解讀必須符合現代人的語言、觀念及思維方法,否則永遠也只是原地踏步,與現實生活脫節。

筆者所採用的著作或概念,主要有三項,經藏中的《念住經》、概念「四識住」,及一部近人著作《佛法概論》。

《念住經》[1]詳盡地描述了如何修習「正念」,應是最多正念學者引用的著作,但它其中蘊含的內容,就未必盡為學者們所提出。為了避免掉入古文及翻譯的長篇大論,筆者直接摘取經中相關的關鍵詞,附以西方對「正念」的定義及現代語譯,並連成一個圖表,精要地說明其中之要領。

先證明給讀者看,喬博士的定義是從何而來;再提出所沒有包括在定義上卻又重要的內容。第一欄是喬博士的定義,與配對之下,喬博士所說的「覺察、有意識、留心」是對經文「觀」的現代語詮釋,與此經的翻譯「觀察/覺知」大同小異,亦可理解,筆者無需提出新的詮釋。至於「接納或不加評價」引起許多西方學者的討論,經「住」的意思是引導學人覺知之時,需以安然的態度,因此「接納或不加評價」與「住」的意思類同;至於「當下」的範圍很廣,也可以說比較籠統,與經中的「法」類似,因為「法」是指一切的存在,如依經文的上文下理「覺知以上所有」,「法」即指身、受及心。以上配對完畢,喬博士的定義是合符原來之經意。

然而,喬博士沒有具體地加在定義上的,就是「身、受、心」的內容,原因何在?可能是原文內容太多太複雜,亦有可能是該用詞在西方視角中有模糊之處,不明所言,置於定義中並不恰當。可是,按筆者研習佛經二十年,假若將原文內容讀通一些,不但不複雜,而且對「正念」的理論及操作上有莫大的貢獻,令現時西方學者之討論更為豐富。

被覺知的對象:情感

首先,「身」就是指學人的身體,這根本就是現代語,不需再加以著墨。「受」與「心」就得花點心思來窺探。云云佛經中,「受」通常是被譯成「領納」,包括我所引用的第三部著作《佛法概論》(p.58) 亦寫道:「攝取影像而受納於心」,合意之時令人快樂,不合意時令人痛苦。假如只有這樣,的確幫不上忙,也無助令定義更為清晰,幸而此著作的作者除了精通佛經、古文,更善用現代語,他寫道「受⋯⋯是有情的情緒作用」。

「情緒」二字,用得太精彩!因為是現代語,瞬間令大腦連結到原有的記憶,即易於掌握到底「受」是指甚麼。「受」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情緒作用,但為何筆者卻使用「情感」?因為現代人對「情緒」二字的用法,一般都描述負面的情況,譬如:他今天鬧情緒、他情緒有問題、情緒不穩定等等。要知道,放假之時許多人都是情緒不穩定,在逛百貨店之時就更明顯,或說情不自禁,亦無不可。這也類似佛經中的不少概念,本來是中性詞,卻偏偏被視為負面,譬如「業」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總愛拿來警惕世人不要做壞事,其實「業」也有善的良好的一面,也是不離不棄,伴隨身心。「唯有業隨身」,天才就是很好的例子。

把讀者帶得有點遠,回到「情緒」二字,因為慣常指負面;這裏就換上另一用語「情感」,它較為中性,而且也包含了情緒的內容。當然,也有助處理以下「心」的內容,故此命名。

(待續)


[1] 南傳阿含《長部》第二十二經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