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當下覺知」躍進到「串連覺知」——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十一)

在傳統禪修教學中,有兩則普遍現象。一者,即使是連續七天的課程,都不一定有主題。應該說普通來說:是沒有特定主題,許多時候是帶領禪修的導師視乎當時情況,作出所謂「隨緣開示」,通常是抽取佛經中的某一個或幾個概念來演繹,譬如:放下、自在、空、無常等等。讀者只要隨便翻開一本佛教雜誌或在網上尋找禪課,便可發現這情況。

二者,講解方式傾向「單向地從高處教示」參加者,即使態度親切,仍少不免信仰式的切入方式:「相信他的話,跟著做就好」。這一方面,也可說是受限於前者,既然言教均是佛經的直接內容,學習者一般並沒有如導師熟悉佛經,自然地只有聽的份兒。

在這實驗中,筆者是略為調整傳統教學。教學內容上,依佛理的主要次第教學,如:觀心、觀因果、觀緣起、放空、自在、淨土等主題。教學方式,由於仍是佛經的原本內容,即使加插生活例子來說明,聽者也只是感到導師在解釋佛經,而不一定在討論他們的生活問題,始終有一種距離感:係真唔係真?我做得到嗎?於是情況也較難擺脫「單向、從高而下」的教學情況。

筆者在此不會評論這類教學在如今社會思潮下,所產生出來的教學成效是如何,一切的一切,將交由研究的數據來回答。(結果,參與者分享時千篇一律、走堂、少練習。)

T組 實驗講課的主題
T組 實驗講課的主題

「我嗰腦又幾叻喎」--餅乾實驗

對比傳統組,餅乾組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有相當大的差異。內容方面,完全按照餅乾結構及各區來引導參加者,主題亦直接定為參加者生活的種種現象,亦代表餅乾的某一區或多區的運作。譬如「誰偷走你的快樂」是在討論情感區EM,「睡覺,係為咗覺醒」是在討論身體BD如何影響其他大腦區域,即與互聯效應、選區調控相關。

餅乾組的實驗內容
餅乾組的實驗內容

可能讀者想知道到底每課的具體內容乃至實驗操作技巧,以下仍會列舉一二課的精要,展示出與傳統禪修確是有頗大的差異。

先救阿媽,還是太太?生命中的情意結(實驗篇)

早前提及,正念在西方的興起,其一重要原因是發現練習正念可有助治療負面情緒,而情緒的結構與運作,就大多引用心理學或醫學去詮釋,極少在正念經典中尋找。不少經記載與情緒相關的內容,其中一部便是《慈經》。以下先講解傳統禪修中如何運用此經,之後便依乾餅模型,以科學分析來重新解讀和運用《慈經》。

《慈經》在傳統的南傳禪課頗為流行,許多導師都會依此而教授「慈心禪」。當學員練習覺知一段時間後,心的狀態會相對安定,導師便會唸誦《慈經》的內容,隨著經文,引導學員將慈心能量散發到周圍。淺白一點,「慈心禪」就是一種祝福的能量傳遞。勿說這太玄,生日為何會令壽星仔女快樂?就是因為收到大量的祝福,這都是能量,可經由意識傳播。然而,《慈經》作用不止於此,我們先來閱讀此經的內容。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

願我無精神的痛苦。

願我無身體的痛苦。

願我保持快樂。


願我的父母親… … 我的導師… …
親戚和朋友… … 修行人… …
不認識的人… … 討厭的人,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有情衆生:
一切活著的、一切有形體的,一切有名相的、一切有身軀的、一切雌性的、一切雄性的衆生,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神、所有人類,所有苦道中的衆生,… …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
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

表面文句意思,願所有生命體,包括自己在內,沒有精神和身體的痛苦。基本上,這已是大部份傳統教學的詮釋,但《慈經》所蘊含的正念信訊不限於此,且看以下的理科分析。

情感排序和形狀

第一,經文提及的對象,是所有能左右自己情感的因素,包括不同身份、角色、關係的人物、不同類別動物,大自然等等。

第二,此排序應是按照傳統親疏倫理,在一般情景下,人最愛最在意自己,當然先給自己祝福。接著按次序是父母、導師、親戚、朋友、認等等。還是有些參考價值。

第三,以上的排序終歸只是比較粗略的參考;因為現實情況,因人而異,不同人的排序、比重可以非常不同,即使同一個人,不同際遇下也會改變情感取向。此類等等正是情感的排序與比重之差異,代表著一個人的情感取向,乃至所建構的情感世界。

小時候不時聽到這樣的難題:母親與太太都不熟水性,意外地跌入大海,同是兒子和丈夫的,這是倫理題,也是哲學題,亦是不同比重的情感區與驅動行為的意志區之間的難題。

為令參與者易於覺知自己的情感,這實驗環節中,每位參加者會在紙上畫出自己的情感餅乾。要留意,單純大腦覺知,和繪畫出來後再覺知、反思,程度是有所不同。以下就稍作示範。

第一位非常重視親情;第二位認為物質最令自己快樂,財富最能帶來安全感;第三位是熱愛大自然及動物,喜歡住在山林;第四位最重視愛情,應該是正藉熱戀吧。

情感餅乾示範
情感餅乾示範

情感強度與本質

除了排序,實驗中亦依據筆者二十年的教學與輔導經驗,與參加者分享不同情感的對象、強度與本質。「情感」 可劃分成五大類別:與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懷、微細的情感、廣大的情感。

從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刺激感官而來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來得快、去得也快」 ,不妨稱之為官感的情感,簡稱「物質的情感」;從人與人相處,包括朋友、子女、親人、伴侶之互動,令心生起更大的波動,自我中心之效應更明顯,一般稱之為 「與人的情感」;再者,人與大自然接觸,心境濶廣,不妨隨順世間稱之謂 「大自然的情懷」。

面對孤兒、老人,或賑災救授時,全心全意為傷痛、飢餓、疾苦的災民或貧人施予援手,瞬間抛開「自我」,此刻的「情感」是較少回報之需求,可稱之為「廣大的情感」。

以上四者已足夠描繪普遍的情感現象,但練習正念之時,情感還是微細地運作著,有別於「自我中心」的情感世界,視「自我」為觀察對象,過程中的情感比較深細,不妨名為「微細的情感」。

從情感的濃度而言,人與人之情感是比較濃,可見於:嬰孩的誕生、新人結婚時的雀躍、親人離世時的哀傷、情侶分手時的悲傷;若然視寵物為自己的兒女,感受的份量也類同或甚過於人與人之互動。較淡的是「物質的情感」,例證:很少人因為買不到演唱會門票、遺失手機、弄髒了心愛的裙子而哭泣。再淡一些是「情懷」,身處大自然,始終不是個人獨佔或擁有,少有人用「興奮」去形容,常用語是舒服、美麗。當然,被大自然之壯麗與神妙而感動流淚也是有的,但始終為數較少。

各種情感的質與量
各種情感的質與量

選區、平衡

另一課是引導參加者嘗試調控功能(選區、平衡),這屬於餅乾的進階技巧,是後段的實驗課。基於對餅乾個別區的認知,開始會使用大量生活的情境,讓參加者覺知大腦區與區的互相影響。以下是部份情境:

從「當下覺知」躍進到「串連覺知」--課外

實驗當日,參加者的練習大約可分成三段歷程,而每一歷程也有排課外的練習功課,簡述如下。

初期:基礎覺知。第一至第三個月,練習覺知的各種基礎技巧。課外練習是鼓勵參加者平日練習,主要建議是週一至週五,原因是上班族平日要處理的問題最多最複雜,覺知能力最為需要。建議參加者是定時定候練習,自行選定坐禪或行禪。並於下一次實驗,邀請參加者講述練習情況,困難或得著都可以。借助參加者的分享,表達若平日有練習,再來參加實驗時,早上已可令心變得好安然、舒暢。形成共同練習、互相勉勵的氣氛。

中期:覺知各區。第四至第七個月,學習自我掃描大腦個別區,並派發簡單的自我量表。填寫量表,是令參加者更清楚覺知自己一天、一週、整個月,哪些情境最影響自己,自己又如何面對及處理,是比「當下覺知」再上一級,筆者稱之為「串連覺知」。 若部份參加者未能跟上,可以繼續練習基礎覺知的方法。

後期:調控大腦。第八至第九個月,先練習覺知各區互相影響的作用,再嘗試運用選區或平衡功能,來面對生活種種問題,改善生活質素。

以上的課外實驗及量表,當然不是每位參加者都有練習,有的練得甚規律頻密,有的只是偶然練習;也不是每人每天都填寫,有的只填寫一半,有少部分的甚至一直都沒有填寫。以上各種差異正好反映上班族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在此情況下成效又有多少,對於未來要改良和正式推廣餅乾正念皆具寶貴的參考價值。

次第分明、考慮周詳的實驗設計已介紹完畢,接著將進入實驗的數據收集。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