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曇拾趣:五大“四轉”(kha, ha, ra, va, a)和五點具足阿字āṃḥ







上集跟讀者提及到清水寺境內,地藏菩薩前有一梵網戒經石塔與一梵字寶篋印塔並肩而立。經塔頂上為一五輪塔,按照銘文記載,立塔年代為明和六年(1769),上面刻有表示胎藏大日如來的五大種子字(kha, ha, ra, va, a)和其“四轉”。
所謂“五大”,即是宇宙的五種元素。《大日經》(Mahāvairocana-tantra,漢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裡有“大日真言”(avarahakha)的記載,並對其作出詳細的注釋:
阿字(a)第一命 嚩字(va)名為水
囉字(ra)名為火 [合*牛]字(ha)名忿怒
佉字(kha)同虛空 所謂極空點
知此最真實 說名阿闍梨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5《阿闍梨真實智品》
由此可見“五大”的種子字實出於此,而五輪塔的五大順序該從下至上,即“地水風火空”。而所謂“五輪塔”是佛塔的一種,自平安時代起在日本成為流行的墓碑造型,“五大”字母分別刻在五塊不同形狀的石頭,從上至下即空為寶珠、風為半月、火為三角、水為圓和地為方,造型特別,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
至於“四轉”,就是在“五大”的基礎上把各字母作出三種不同的變化。一轉是基本型,即字母本身,其所包含的命點(即梵字下筆的第一點)亦稱發心點,代表“發心”。二轉是長音型,即字母加上長音符號(如a作ā),亦稱修行點或修業點,顧名思義代表修行。三轉是空點型,即字母加上鼻音符號(如a作aṃ),梵語為anusvāra,以字母上加上一點為標記,密教稱作空點或菩提點,代表菩提。四轉是氣點型,即字母加上送氣音符號(如a作aḥ),以字母右傍加上兩點為標記,梵語為visarga,密教稱作涅槃點,即是究竟涅槃。
換言之,“四轉”在密宗的符號語言裡代表從發心起,經過修行、証悟以至涅槃的四個階段。“四轉”亦代表“四門”,與“四方”相應:東為發心,南為修行,西為菩提,北為涅槃。寺院裡五輪塔一般按規設置。
清水寺內阿彌陀堂和奥之院之間,滴水觀音旁還有法華石塔一座。塔底刻有āṃḥ一字。āṃḥ亦稱“五點具足阿字”,看來像是前面所說的“四轉”同時拼合起來的文字。按照《大日經疏》的說法,胎藏界五佛種子為a,ā,aṃ,aḥ,āḥ,因此這個造型奇特的āṃḥ字實際上代表了胎藏界五佛,亦代表“大日如來”。在日本這個字母同時代表一些特別祭祀的種子字(如“十七回忌”和“三界萬靈”),必須看情況才能決定其背後的含義。嚴格來說這種字母的組合在正規梵語裡不會出現,其所包含的密教教義已經超越一般語言或文字學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