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慈心和布施

慈心意味著布施。布施並不局限於物質的層面。除了錢財之外,我們可以布施時間和精力;可以關心別人;可以表達感謝;可以給人鼓勵。布施的形式不可盡數。我們需要培育的是布施的精神,所有的形式都只是這種精神的表達。

惠特曼 (Walt Whitman) 說道,“當我布施的時候,我布施我自己”(When I give I give myself. )。這句話圓滿地體現了布施的精神。

達多仁波切 (Dhardo Rin-poche) 的禮物

達多仁波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西藏喇嘛,他在印度創建了一所小學。一次,他在那裡主持一個復雜的宗教儀式。西藏的儀式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包括念誦、奏樂、復雜的姿勢等——這些都需要在正確的時間進行。在此次儀式中,一個孩子走進了仁波切的房間,向他請教作業。

大多數的人都曾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某項任務時受到打擾。這時,我們很難滿足那突如其來的要求。一般來說,我們——也許還帶著些不耐煩——會回絕他人,仿佛他們是我們快樂的障礙。但達多仁波切不是這樣做的。他毫不猶豫地停止了儀式,轉向小孩,給他幫助。他並非半心半意:他將全部的注意力給了小孩。

對於仁波切來說,幫助小孩做作業和主持儀式一樣重要。也許我們甚至可以說幫助別人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用心傾聽的意義

全神貫注地注意一個人是我們能給予的最好的禮物之一。如果您有過與善於傾聽的人交談的體驗,您會理解我是什麼意思。有人用心傾聽,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我們感到有價值,並因此更加看重自己。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心傾聽別人,學著成為好的傾聽者。入出息念有助聚斂精神,使我們可以更投入地和其他人在一起。慈心培養法有助欣賞他人,使我們願意給他們全部的注意力。

不放逸

我們要留意失去布施精神的時候。有時,我們占用別人的時間和精力,而不在意對方是否願意和我們在一起。有時,我們吝於給別人贊賞。我們還可能用負面評論使人喪失信心而變得消極。幾乎每時每刻,我們都擁有選擇:占有或給予,用心照顧別人的需要或自私自利。通過努力,我們可以培育布施的精神。

照顧自己的需要

當然,在布施的同時,要照顧好自己。有時,人們走得太遠了,以至忽視自己的需要。這往往是出於不安或缺乏自我認同。長期而言,如果要堅持布施,那麼就要確保能有所施。所以,要確保給自己時間來體會、休息以及感受生活。

用一周時間來體驗

您也許願意在接下來的幾天中,觀察自己布施以及不願布施,乃至像我在上文描述的那樣不當獲取的(不論獲取的是否為物質)情形。一旦注意到自己不情願布施或想不當獲取,就提醒自己:有別的選擇。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留出空間,讓布施的精神生起。進而可以感受到,布施即是獲取——“禮物就在布施之中”。

此刻,我們在付出時得到的是新的自我感覺。由於不再受封閉的自我所限制,我們將體驗到愉悅、開放的心態。為了感到安全而吝惜財產、精力和時間,是不明智的。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