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截斷紅塵石萬尋,衝開碧落松千尺」──清代遺民詩僧藥地和尚弘智為世人留下詩文瑰寶

詩僧是古代獨特的文化現象,他們的詩文作品豐富了中國文學。目前學界對詩僧的關注及研究,較多集中在隋唐時期。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君主體制的王朝,也是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水嶺,詩僧創作之多,並不遜於其他朝代。本文嘗試透過清代詩僧作品,希望為讀者展示清代佛教緇眾歷及僧人文學的面貌,首先介紹的是禪宗的藥地和尚弘智,俗名方以智。

清代禪宗源流略說

宋明以降,禪宗臨濟、曹洞尚能弘揚宗風,綿延傳承。明代中葉之後,經世致用學風興起,禪宗大德例如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博山元來(1575—1630)針對當時掉玩機鋒的狂禪流弊,倡議回歸鑽研佛經、禪淨雙修的修行。

臨濟衍分出密雲圓悟的天童寺系和天隱圓修的磬山系兩派;密雲圓悟下傳漢月法藏、費隱通容、木陳道忞、破山海明。木陳道忞繼席天童寺,受清順治帝禮待,入京說法。除漢月法藏一支被雍正皇帝削去,其他三支仍弘佈福建及浙江。磬山系有箬庵通問、玉林通琇、松際通授等高僧。箬庵通問開法於杭州理安寺、住持鎮江金山寺。玉林通琇被順治帝尊為國師,入京傳戒。清末太平天國之亂後,磬山系在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仍綿延不絕。[1]

明末曹洞宗由壽昌寺及雲門寺兩系中興;無明慧經主江西壽昌寺,湛然圓澄主浙江紹興雲門寺。無明慧經法嗣有博山元來、晦臺元鏡、壽昌元謐、鼓山元賢等,繼而形成壽昌一系。博山元來主江西博山能仁禪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南京天界寺,開出博山法系。元來法嗣有道獨宗寶,宗寶駐錫廣州海幢寺,法嗣有函昰、函可、開海雲一系(請參閱《海幢寺僧人詩歌》文)。慧經禪師門下另一位高徒元賢,主法福州鼓山寺,開鼓山系,法嗣道霈為霖,代相傳承。慧經禪師的另一位法嗣元鏡禪師,於建州(今福建)東苑弘法,形成東苑系。傳門徒覺浪道盛,覺浪道盛住持南京天界寺,傳法嗣石濂大汕,藥地弘智等二十七人。

明末清初,受到外族統治,對許多文人來說是一個巨大打擊,遂進入佛門。天童寺系及壽昌寺系世代以詩風相傳,詩僧輩出。天界寺覺浪道盛(1592—1659)活躍於江南[2],其門下方以智(法名弘智)便是著名詩人、哲學家、科學家。

方以智(弘智)生平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出身貴介,生於安徽桐城官宦家庭,先叔祖文忠公,父親方孔炤,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湖廣巡撫。十歲能為詩文,通易佛老莊之學,崇禎七年(1634)移居南京,弱冠盛名,結交天下名士,包括西洋傳教士畢方濟及湯若望。明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中進士。主盟復社,與黃宗羲、吳應箕、陳貞慧、冒襄、侯方域、顧杲、沈昆銅、陳樑等賦詩作文。詩文書畫造詣俱佳,與陳貞慧、冒襄、侯方域同被稱為「明季四公子」,香港藝術館至樂樓藏收有他的《截斷紅塵圖》。

從明崇禎十七年(1644)至清順治九年(1652),方以智過着流亡生活,先逃難往廣州,並改名吳石公避難。《獨往》五言詩記述當時隱姓埋名的流亡生涯:

「同伴都分手,麻鞋獨入林。一年五變姓,十字九椎心。聽慣干戈信,愁因風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為知音!」[3]

後在南海令官署任教及重新整理《通雅》舊稿,又寫《瞻旻》詩集及《錦纏玉》劇本。順治三年(1646)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即位監國,方以智參與擁立南明永曆帝的活動,任職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由於黨派鬥爭,遂退隱於湖南廣西交界的苗峒中。永曆帝多次召他爲東閣大學士,他十次上疏辭退。順治七年(1650)清兵入廣西桂林,方以智攜子方中履逃往昭平仙回山,於梧州雲蓋寺落髮,曾被清兵搜出,堅拒逼降後獲釋放,往梧州雲蓋寺為僧,法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藥地、愚者大師等。兩年後皈依金陵天界寺曹洞宗的覺浪道盛法師,覺浪亦曾因文字獄被清廷逮捕,後獲釋。弘智初為報恩寺僧,康熙元年(1662)住持新城南谷寺。

詩歌風格

方以智詩歌可歸納為格調復古與慷慨抒發這兩類風格,兩者統一與融攝。[4]隨著人生經歷了時局動盪,政權更迭,影響其詩風三個不同階段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是在他入京應舉前,過着安逸文人生活,詩酒酬唱偏於格調復古;

第二個階段是在他滯京時期,正值明清交替之際,後南明永曆亡,個人際遇坎坷,詩作趨向慷慨悲歌、盡情抒發的遺民心曲;

第三個階段是出家後,在覺浪道盛啟發之下,對詩學遂又別有會心,特別是對「詩可以怨」的體現[5],也加添一分禪趣。

慷慨悲歌

《乙酉臘月二十四夜》這首七言詩,寫於清兵入關翌年的乙酉年(1645),新歲應該是喜氣洋洋,這詩卻像淒訴一家人愁雲慘霧的慷慨悲歌:

「故鄉風俗重今夜,兒女班班列堂下。今當樹折巢破時,羽毛零落憐枯枝。旅舍簷前一回首,上有白髮下黃口。望空翦紙告墳墓,兩眼淚接三杯酒。難道年年坐死苦海中,願為落葉隨飄風。」[6]

青原山的十年

康熙二年(1664)弘智駐錫江西廬陵青原山淨居寺,自稱極丸老人。繼笑峰大然(1589-1659)主青原法席,雖隱於禪,仍常與當時文士詩文交往,詩中反映其淡泊靜謐的生活,其中有《晚對軒詩》:

「白日有閒吏,青原無惰民,冷齋遺此句,山谷久傳真。為粉華光壁,旁燒藥室薪。許峯還此願,種樹和陽春。」[7]

首句「白日有閒吏」譏諷清朝官吏,明顯對新朝不滿。「冷齋」指宋朝惠洪,「山谷」指黃庭堅。惠洪在《冷齋夜話》中常引與黃庭堅交往事,借兩人比喻自己雖是僧人仍與文士交往。

弘智為張怡作畫《截斷紅塵圖》並題上的款識,情景交融,禪趣盎然:

「截斷紅塵石萬尋,衝開碧落松千尺。特地為中峯拈出,拈箇甚麼?可惜!可惜!無可道人。」

青原山這十年禪機雖悟,俗景猶牽,清朝認為他的講學及輿論活動違礙。康熙十年(1671)被捕,解往廣東,途經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卒於舟中。清代文獻對弘智罹難細節,避而不提,也有認為是自沉江中殉國之說[8],三年後其子方中道亦被捕。

清代文人王夫之與弘智交情甚篤,聞其死訊撰《聞極丸翁凶問,不禁狂哭。痛定,輙吟二章》:

「長夜悠悠二十年,流螢死焰燭高天。春浮夢裏迷歸鶴,敗葉雲中哭杜鵑。一線不留夕照影,孤虹應繞點蒼烟。何人抱器歸張楚,餘有南華內七篇。」[9]

「春浮」指「春浮園」 ,王夫之誤聞「傳聞薧於泰和蕭氏春浮園」以為弘智死於春浮園。「敗葉」是指王夫之居室「敗葉廬」,「點蒼」指永曆帝敗死雲南,「南華內七篇」指弘智著作《藥地炮莊》九卷。

一代才子最終「一線不留夕照影」,卻為世人留下詩文瑰寶。

延伸閱讀

天然和尚函昰——海幢寺僧人詩歌(二)

海幢寺僧人詩歌(三) ──和尚函可:清朝文字獄第一人

海幢寺僧人詩歌(四) ──澹歸今釋:關心民間疾苦,發揚不屈精神


[1]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臺北:常春樹書坊,1986年版,第350頁。

[2] 饒宗頤:〈石濓大汕與澳門禪史序〉,載姜伯勤編:《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 : 淸初嶺南禪學史硏究初編》,上海 : 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3] 清·弘智:〈獨往〉,載《清詩匯》,第3295頁。

[4] 廖肇亨:〈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說」為討論中心〉,載《佛學研究中心學報》,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第七期(2002.07),第316頁。

[5] 廖肇亨:〈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說」為討論中心〉,第283-287頁。

[6] 清·弘智:〈乙酉臘月二十四夜〉,載清·徐世昌輯《清詩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年版,下冊,卷一九五,第3295頁。 

[7] 清·弘智:〈晚對軒詩〉三首之一,載《清詩匯》,第3295頁。

[8]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香港:新亞硏究所,1972年版,《死節考》,第93頁。

[9] 清·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上冊,第215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