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日常生活的「唯識」

一 前言

早在南北朝時,中國佛教已確立基礎。到了唐朝,更因國力充實,卓越的高僧輩出,使中國佛教分別發展出各宗,並傳播向東亞各地域。唯識宗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本文嘗試作一簡短扼要的略述,並從中談及唯識宗對我在生活上的啟發。

二 唯識宗

唯識宗的教義是基於護法的《成唯識論》,而闡明「萬法唯識」的道理。唯識宗將人的心識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在八識之中,第八阿賴耶識潛藏著一切存在的種子,伴隨著我們生死輪迴轉世。所以唯識宗認為,此刻的「我」是從過去累積至今而成的,而「我」未來的果報,就決定於此刻的所作所為。

阿賴耶識亦是萬有的根源,此識以種子為因而生一切法。萬物與心靈皆由於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才生起。當種子遇「緣」起「現行」時,就「變現」而成為萬象。此「現行」被生起時,又將經驗內容的勢用再熏習阿賴耶識。

第七末那識堅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為自我,此識是我執的根本,而與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的四煩惱相應。

唯識宗以五位百法表述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並以三性來解釋諸法實相。三性是偏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透過由染到淨的轉依過程,使人能「轉識成智」。

修學唯識最終的目標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為四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以及轉捨阿賴耶識而轉得大圓鏡智。一切的境界皆由於心識的了別作用,而有種種的差別之相。如果我們能夠泯除心識的虛妄分別,不被紛亂的現象所迷惑,則能如實地了悟世間的實相。

三  唯識宗對我的啟發

唯識的義理很有深義。現論述唯識思想在生活上對我的啟發:

3.1 善於學習

唯識宗指出「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的觀念,令我體會到一切「學習的活動」都不會白費;「學習的經驗」必能熏習種子,而能蘊釀出新的力量。若要有善種子的熏習,我們便必須接近善知識,多聽聞佛法,勤修戒、定、慧來達成。當所種的善因種子「現行」時,便能有善的果報,善因又能熏習阿賴耶識。因此,我修持唯識宗後,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上,都較以前更積極學習。我亦勤修佛法,務求能多正聞熏習。

3.2 開發潛能

累世熏習而來的種子,蘊藏着無限的潛能,及無限的可能性。所以,當我遇到生活的難題時,我會嘗試拿出一些勇氣、冒一些險,去突破自己現時的制約。我體會到「種子」的潛能,可代表一種創造和開拓的精神。這一精神,正是生命的原動力。生命不能畫地自牢、預設底線;而必須要突破生活的種種困難,不斷創造空間與不斷開拓自己。

3.3 放下自我

唯識宗認為,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始終執於賴耶的見分為自我。 由於有了「自我」這種想法,因此我們便產生各種煩惱及隨煩惱。其實,「我」不過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一切眾生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有的,而五蘊本無實質。在此基礎上,眾生都是平等的。在漫長的輪迴轉生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因此,我了解到「自我」觀念只是末那識的執取,我們應該看待別人如同自己的親人,要善待他人,關愛眾生。

3.4 超越死亡

「自我」顧戀就有相應的煩惱生起。從前的我,看到他人不斷變異老化直至死亡,便不其然產生恐懼之感。後來,了解到「我」只不過是末那識的執取,「我」只是由五蘊和合而有的,生死本無實體,僅是條件的不斷變化,而非有個實質的「我」死亡。 我明白道理後,現在對於死亡,不再胡思亂想,亦不會感到恐懼。 何況,根據「種子」的思想,今生所作的任何行為,過後都不會消失,都會以種子的情況留在阿賴耶識裏,對以後的生命都有影響。因此,我更要把握今生的時間,不斷努力,度己度人,多種善因。

3.5 一切由心所造

唯識宗的修持方法著重修「心」,其根據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念,指出世界都在我們的心裏。心主宰我們的一切,一切亦由心所造。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在我們心裏不過是八識所變現的假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分別外在環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唯識宗認為一個內心清淨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淨的。相反,若我們的心雜染,所見所聞必然是污穢的。

我們只是依於個人心識的了別執取,而逐漸建構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因此,我明白到自己對世界及別人的看法,皆源於自己的「心」。世間上種種的痛苦煩惱,皆由心造。自己的「心」變了,對世界的詮釋便會隨之改變。每一個人的心,都為自己創造出自己的世界。

四 總結

我雖然對唯識宗只有初步的了解,但唯識宗令我體會到我們應該要善於學習、開發潛能、放下自我,並要能超越死亡。唯識宗主張「一切由心所造」,所以我們要多修心,培養正面的心靈。有正面的心靈,才能開出正面的世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