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欲入無為海,先乘般若船──東蓮覺苑如何照通古今、繼往開來?

東蓮覺苑外貌(圖:東蓮覺苑)
東蓮覺苑外貌(圖:東蓮覺苑)

有說「欲入無為海,先乘般若船。」一般寺院多設在郊外,遠離繁囂市區,東蓮覺苑卻座落港島,頗有在鬧市中修靜安心之意。立於紅牆黃瓦之下,可以清晰感受到佛法在香港鋪設開來的那道殊勝軌跡──從創辦人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原名張靜蓉)女子辦學的育才抱負、日治時期的動盪經歷,到今天和藝術團體攜手創作多媒體音聲佛事演出,八十二年來的歷史,殊不簡單!

跟其他大型寺廟相較,東蓮覺苑因受地域局限,也許未予人廣闊的空間感:踏入正門,面前即見韋馱殿;拾級而上,便來到大雄寶殿,殿中設七層藥師佛塔,左右兩側分別是一鐘一鼓,象徵鐘樓、鼓樓。走過大殿佛龕,則是新近修建的藥師殿。如此一環緊扣一環,密不可分,卻無絲毫壓迫之感,自有一番平實風味,與寺院素來沉潛的格調配合得恰到好處。這座沿著山勢斜坡建於跑馬地山光道上的寺院,整體外貌呈船型,寄寓求法者若要前往彼岸,需先作好逆流而上的準備。東蓮覺苑秉承佛陀慈悲和智慧精神,以佛法明燈,為世間洞照幽暗,光遍法界,照通古今,真真好一艘引領迷苦眾生度越此際生死海之船筏!月前古物古蹟辦事處(下稱古蹟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下稱古諮委)建議,將東蓮覺苑列為法定古蹟,實乃香港佛門一大喜訊!

現任苑長僧徹法師(圖:東蓮覺苑)
現任苑長僧徹法師(圖:東蓮覺苑)

保育須群策群力,上下一心

現任苑長僧徹法師表示,將東蓮覺苑定為古蹟,其殊勝處不只在於建築物本身擁有悠久歷史,而是她與香港佛教的發展並肩同行,見證許多重要時刻。「實在很難得。感恩三寶,讓我得以服務東蓮覺苑,並參與其中。」行政總監吳志軒博士歡迎古蹟辦的建議,認為這是展開了令人振奮的新一頁。「今天政府肯定、認同寺院在香港的佛教地位及其歷史文化特色,對苑方上下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也是我們常說『因緣成熟』的最佳彰顯。」

如兩位所言,苑方一直關注保育工作,2009年古諮委將東蓮覺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對有關的策劃和研究亦持續不斷。日後正式成為法定古蹟後,政府會就維修及保育活化等方面提供支持。僧徹法師相信,無論是否佛教徒,東蓮覺苑的大門永遠都會為公眾打開。「這裏不只是一個宗教場所。我們固然要管理法務,但也不會忽略社會普羅大眾的需要。」 他預計,日後海內外對寺院的參訪訴求會陸續增多,雖然他們不時都會接待外國訪客,安排中外僧團交流參拜,但如何同時照顧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將會是另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

除了寺院建築外,東蓮覺苑還收藏有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獻及文物,特別是何東、康有為、黎元洪、張學良等人所題的橫匾和對聯。保育工作牽涉多方資源,更要聚集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群策群力,實在任重而道遠,吳博士指軟、硬件都需要苑方兼顧,努力整理出一套全方位的保育政策,彰顯寺院對文化傳承的重視。「這些文物訴說著不同故事,它們照通古今,既讓我們得以追溯源流,也啟發大家對將來的思考。」

行政總監吳志軒博士(圖:佛門網)
行政總監吳志軒博士(圖:佛門網)

繼往開來  識古通今

鑑於苑內藏有的文獻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因此苑方特別設立檔案室,另聘專人負責整理、編纂及歸檔。這項龐大的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然而長遠而言,此舉定必大大增加外間對東蓮覺苑的認識。事實上,坊間雖偶有一二書冊或文章談及寺院的歷史,但乃有多處未能盡述,僅點到即止而已。有見及此,僧徹法師指苑方正籌備撰寫一本東蓮覺苑的書冊,以活潑的手法勾勒出八十年來的各項重大事件,並緊扣香港佛教的發展歷程。「例如我們會探討張蓮覺居士發心興建道場的因緣。在這之前她為何興辦女子教育?我們應如何理解她的育才抱負?」苑長覺得回答這些問題並非單純為史料研究服務,「東蓮覺苑的座右銘是『新知識,舊行持』。佛教著重救苦、滅苦,達至轉苦為樂來發展新時代的佛教事業,只有抱持這種精神,方能弘揚佛教的精神,在宗教信仰、教育、社區服務上有所發揮。」

法師又轉述現年八十多歲的比丘尼清文法師所言,日治時期,東蓮覺苑積極參與救濟行動,包括派發糧食,更開放大殿上的迴廊供無家可歸的民眾暫避。當時的苑長林楞真居士曾留學日本,能操流利日語,她為保存寺廟完整而獻出不容忽視的巨大力量,至今仍教人讚歎不絕。佛聯會創立初期,亦曾借用東蓮覺苑充當會址。完整的歷史紀錄,固然有待後人梳理;毋庸置疑的是,東蓮覺苑在戰亂期間屹立不倒,更有份見證如此重大事件,足見其殊勝因緣。

張蓮覺居士在上世紀30年代創辦寶覺第一義學,擔任校長。何東爵士打算向政府申請撥地辦學,卻未獲批准。後來張蓮覺居士獲何東爵士贈予十萬元,遂決定用作興學弘法,購入山光道地皮,籌建苑舍。落成後苑舍取名東蓮覺苑,乃合何東爵士伉儷二人之名,義學也同時遷入東蓮覺苑。「早在東蓮覺苑成立之前,教育已是蓮覺居士的畢生事業,所以某程度上我們早已開展社會服務。」僧徹法師坦言,有人會不免拿其他佛教組織來比較,說怎麼東蓮覺苑在某些方面走得慢了一點。他的看法是,每間寺院的營運走向,除了視乎資源,也要講求眾緣和合。東蓮覺苑無意與他人爭先,而是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中道,既吻合佛教平等的理念,又能體現分工合作的思維。「所謂繼往開來,我們一定會參考過往的傳統及特色,在這之上發揮慈悲博愛的精神。」誠如吳博士補充,過去幾年東蓮覺苑一直致力於不同的新嘗試,例如和佛教網絡媒體合作,參與多媒體音聲佛事演出,希望從中帶出寺院的內涵和精髓,貢獻佛教界及社區大眾。

社會急速發展,大眾的價值觀及審美尺度也千差萬別。同樣的事物,兩代之間對其觀感可能截然不同。有的認為保育活化自然要加入嶄新元素,有的則相信原汁原味保存昔日風貌才對。僧徹法師提出東蓮覺苑的首要考慮還是呈現物件的經歷;以苑內的書畫為例,每一幅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若將之全面翻新及修復,會否影響物件所留下的珍貴歷史痕跡?這一點他相信還有待大家參與討論。他也強調發心的重要性──隨順因緣,懷著感恩的心,不強求要做到一百零一分。「我相信無論對寺院還是政府來說,這次都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緣。人和社會無法單純割裂開來;站在佛教的角度,任何事情若能匯聚十方力量,成就的機會自然相應提高。」他最後總結,佛教興旺與否,跟時代的發展步伐息息相關,作為苑長,能際此關鍵時刻,帶領東蓮覺苑為社會提供更多正能量,照通古今、繼往開來,實在深感榮幸。

參考資料:

東蓮覺苑 (2016)。慈雲覆幬──東蓮覺苑相片集。香港:東蓮覺苑

鄭宏泰,黃紹倫(2016)。山光道上的足跡──東蓮覺苑八十年。香港:三聯書店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