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毒一定是害? (下)

我們首先要了解面前的真相,說的是關於自己的真相。我們有心想為社會、為學校、為學生、為老師…做點事,動機是良好的,沒有問題。但我們行事的基礎是怎樣的一回事呢?再一次,說的是自己的基礎,也就是先要了解的真相。容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說「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那不單只是 easier said than done,事實上是沒可能做到的。試想,我們的有色眼鏡從何而來的呢?從我們的心吧,也就是我們行事基礎的源頭。我們的心的成長是學校教育和環境教育培育出來的。前面提過,我們是成長在大人建構的真實裡。穿的(不准穿的)、吃的(不准吃的)、住的(不准住的)、用的(不准用的),以至學甚麼,不准學甚麼;瘦到那個尺寸,不得肥過那個尺寸;膚色色階的尺度等等。然後,過了一段日子,所有這些大人訂立的標準尺度就變了。真相只有一個:所有人為的建構都是有漏。看看現在種種人為的問題,就知道有漏的情況是多麼的嚴峻。我們的心也不遑多讓。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我們無人能倖免,外面帶著有色眼鏡,內裡懷著有漏的心。不「驗心」,眼鏡除不掉,心漏難修補。

再來一個譬喻吧。因為心有漏,垃圾乘虛而入,它們是貪、慎和癡的聯合生產線大量生產出來的。我們的行事基礎就是由那些產品堆成的。於是,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宛如在垃圾堆上搞建設!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建設會穩固嗎?聯合生產線每分每秒不推陳只出新,供應我們那個比 global market 還要大不知多少倍的心,我們卻一直善待著這件自己會長大的垃圾。

我們要做的是,破壞聯合生產線的三大條件—貪、瞋和癡 。這是很艱難的,只能夠超慢速地攪滲透,一小步一小步的滲。漸漸地,我們會發覺,自己對外境的真相的體會和發現,會自自然然深化了和開闊了。而同時,亦會看到自己,那是被垃圾覆蓋而忽略了的自己。亦即是自己的「真實的條件」。然後,我們可以檢察自己的「條件」,接著構思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創造的新條件。這是一個自我淨化和自我開創的過程,以面對境況。否則的話,我們只會重複自己的慣性循環,以垃圾為行事基礎去處理面前境況,最終只是見「驗毒計劃」是「驗毒計劃 」。自我淨化使自己增強了自知之明的能力,然後就能夠見「驗毒計劃 」不是「驗毒計劃 」。尤有進者,當我們體會到自己對「驗毒計劃 」的不同見解是來自自己的心的改變,與「驗毒計劃」本身無關,也不是因為(眼) 讀了一篇有見地的文章、(耳)聽了一席有洞察力的說話,(鼻)嗅到一陣希望的空氣、(舌)嚐到一口醒神的美點、(身)參與了一項有意義的行動,以至(意)想到一條天下絕橋的話,也就是說,與別人無關,我們便有能力見「驗毒計劃」是「驗毒計劃 」了。因為我們不再被外境(其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尤其是自己的情緒。到達這個階段,才是開創的時候。換句話說,處理「驗毒計劃」的首要工作是要「驗心」,驗自己的心!我們的教育,就是缺乏了「驗心計劃」。若然這是你的第一次的話,一定是艱難的,往後無窮的樂趣,都是由這一次的艱難而來的啊。

心是怎個驗法的呢?宗喀巴大師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討論聽法的竅門一章,提到「斷器三過」的概念。我們可以借助這個概念來驗心:人宛如一個器皿。一.器皿傾側的話,就算有甘露降臨,亦不得其門而入;二.如果器皿是骯髒的,潔淨的甘露會被污染 ;三. 器皿有破爛的話,就算盛入甘露,總會從缺口漏走 。這個概念指出了我們的心的習性,包括忠耳逆耳、偏執於自己的錯誤成見與及心志不足以接納和持續貫注於真正能令自己得益(離苦得樂)的知識。驗心,就是時刻練習檢察自己是否犯下這三種過患。練習多了,純熟了,漸漸就可以斷除習性,清除心中的垃圾。心清,自然眼明,看到真相。

心清眼明,不管是「驗甚麼計劃」在面前,我們都能夠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做決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