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浮光掠影 蘭卡滄桑 – 佛教古國 民風淳樸 (一)

覺音論師Buddhaghosa,於摩訶男王時代(AD 403~431)由印度來斯里蘭卡,對於南傳佛典的流傳影響深遠。
覺音論師Buddhaghosa,於摩訶男王時代(AD 403~431)由印度來斯里蘭卡,對於南傳佛典的流傳影響深遠。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南方一個形狀像菩提葉般的島國,自古以來就是東非、歐洲、西亞、東南亞、與中國海運商旅交會的重要樞紐,形成其多元文化、種族、語言的特色,古代稱「楞伽島」(Lankadvipa)。自公元四世紀以來就有與中國貿易、外交往來的史書記載,公元410年 (中國東晉義熙六年),高僧法顯曾訪斯里蘭卡,稱此為「師子國」、唐代稱「僧伽羅國」,宋代以後稱為「細蘭」,明代譯作「錫蘭」。目前全國約有1900萬人口,是一個典型的佛教國家,人口中70%以上為佛教徒。

傳說佛陀曾為島上的夜叉、羅剎宣說《楞伽經》(梵文Lankavatara-sutra),而根據斯里蘭卡的史書《島史》和《大史》記載,佛陀三度訪斯里蘭卡,第三次是在成道後八年,有五百比丘隨行,並於楞伽山須摩那峰留下足印(即今日所稱亞當峰 Adam’s Peak),目前此山已成為佛教徒朝聖地之一。佛陀涅槃後(約公元前六世紀),陸續有僧伽羅人自印度移居來此,至公元前三世紀佛教正式傳入後,在帝王的護持下,佛教一路順利發展,斯里蘭卡的文化亦逐漸生根。

斯里蘭卡的佛教史上有兩件影響深遠的事值得注意,一是在約公元前26年,由大寺派羅希多長老率五百人,於阿盧寺(Alu Vihara)舉行佛典結集,並首度將口誦的三藏經典用巴利文抄寫於貝葉上,經典從此得以廣為流傳。其次,印度上座部最傑出的覺音論師Buddhaghosa,於摩訶男王時代(AD 403~431)由印度來斯里蘭卡,覺音論師於斯里蘭卡完成南傳上座部的巴利三藏的注疏,並造《清淨道論》,這些論注為後來南傳上座部的再興奠定了基礎。印度佛教自公元十世紀以後逐漸衰微,斯里蘭卡佛教發展雖然曾經歷興衰,但最終還能維持著原始佛教的傳統,影響東南亞各國,而成為南傳佛教的中心。

基本上斯里蘭卡的民族性保守又傳統,民風淳樸,對佛法又有無比堅定的信心。當今的憲法還明文規定,佛教在國家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護持與發揚佛教是政府的責任。新就任的國家元首必須到康堤 (Kandy)佛牙寺宣示就職。1989年起政府還成立佛教部,由總統兼任部長,國家最重要的節日都是佛教慶典。公元十世紀中以前,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在阿努拉達普拉古城中的祇園寺,有一石碑碑銘記載:「不行菩薩道,不可為斯里蘭卡國王。」即使原本不信佛教的國王,登位後也必須依教奉行、護持佛法。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