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浮圖之思:一物二向,從「不/離」攝影展談起

檐蛇是我童年極度懼怕之物,每遇見牠,恐懼油然而生,驀然間生命似是面臨危急存亡,每每教我大嚷大叫狂奔,逃離現場。心理學家稱這種情況為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翻閱資料,這詞源自拉丁文“claustrum”,意為結束、關閉。

三月中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 觀賞攝影師高志強(Alfred Ko) 的攝影展《不/離》,心底的檐蛇又搖著尾巴游離在我的感覺層。幸好牠只是一息間的情緒泛濫。

從憂閉到灰漸的解讀空間

沿著滿室純白的圍牆,逐一細看高志強的黑白和彩色影像,不難從中覺察到它們呈現對政局及社會的憂懼意識。從攝影師對話中,聽到高志強自言那是源於他對近年時局的好奇、未知、窒礙和舉步維艱的深層意識。

展覽分為四大系列:憂閉(Claustrophobia)、懼曠(Agoraphobia)、回家(Home Coming)、灰漸(Grey Duration),囊括由2008至2015年間在香港或內地拍攝的作品,而這項拍攝行動更將持續延伸下去。

攝影是以機械操作的創作行為。高不是政治家,他只是以攝影的態度來拍攝這些年間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變化。雖然展覽題目採用精神學名詞──憂(幽)閉和懼曠──來表達他對社會時局的認知和情緒,但他的影像沒有流露一般攝影人極為普遍的心態──極度主觀和熱情的拍攝態度。

三十多幅照片呈現攝影師對被攝物的尊重和從容態度,無論影像中呈現的情節、景觀、人物、構圖、色調、景深、張力等都很自然,也為觀眾留下空白,讓他們自行解讀,從而伸延觀者個人對時局、未來的思維和情感空間。

展覽命名為「不/離」,不單是攝影師對社會的探知,他更藉著富於隱喻的影像,帶動觀眾重遊舊地,發現新知。

從「見山是山」重回「見山亦是山」的路途

攝影作品,一般有兩種呈現狀態:一是直接表達,見山就是山;二是間接或用隱喻方式表達,如運用景深、留白、光暗、影像重組、使用不同符號及視覺語言等,在影像中留下探討空間,讓觀眾按照個人的觀感來解讀。

在場的一位觀眾發問:「我某時某刻也曾到過、見過影像中的香港,為什麼此刻觀看總有點陌生感 ?」 在大千世界中的種種現象,我們習以為常的觀看方法是「見山是山」的固有形式、或「見山不是山」的陌生感,殊不知真正的「見山是山」是伴隨著相遇、探索和經驗而來。

人人嚮往「見山亦是山」的心靈高度,然而,在見一物的同時發現二向、三向的廣度空間,必須通過觀察、肯定、撕裂、重整的人生體會,這種介乎正反二合的多層辯證路途,雖是煩厭難行,卻是有限人生中尋求心靈方向的必經關卡。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