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浴佛得大菩提心

上一期的文章一一介紹了浴佛的起源、現代的實踐及浴佛的意義。當中提及以前西域的浴佛習俗,是天天進行的,這似乎與我們以往對浴佛的認知有一些不同;而且,天天浴佛的意義其實對於修行菩薩道、發菩提心,有著十分正面的影響。因此,本文將會對浴佛與菩薩道、菩提心進行更深入的剖析。

一、常浴佛,除心垢

上一期已引述過唐代的義淨三藏所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的〈灌沐尊儀章〉,當中「大師(佛陀)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遵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淨之心;或可灌沐恒為,足蕩昏沉之業」[1] 這幾句話是有十分深刻的意義的。這一方面說明了佛子應如何尊敬佛像,另一方面亦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在佛入滅之後,應如何行持,才可清淨煩惱、去除業垢。

當中「大師(佛陀)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遵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淨之心」就說明了佛陀雖然已經入大涅槃,但是在這個凡俗世界之中,亦有不少佛像傳世。作為佛弟子的我們,面對佛像、禮佛時,應該觀想佛像就等於佛陀在世一樣的生起尊重心;或以香、花等供養佛像。這樣以尊敬心瞻禮、尊敬、供養佛像,可以使我們清淨自心。這是因為我們禮佛或瞻禮佛像時,是一心尊敬,而且會以佛陀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他的慈悲、智慧、德行等等,依他的教法修行。就正如《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因此,作為一位「聽話」的佛弟子,最重要的無非是要做到「依教奉行」這一點,這個才是真正的報恩,才是真真實實的供養。亦正因如此,我們依著佛陀的足跡、教法去修行,才可以將我們無始以來的罪垢消除。另一方面,「或可灌沐恒為,足蕩昏沉之業」兩句,說明了浴佛的意義與功德﹕在當時的西域固然有每天浴佛的習慣,而且去年年底,我帶學生、信徒們去緬甸朝聖,我們在仰光大金塔內,看到有很多浴佛的盆,亦看到有很多當地信徒在朝拜之後紛紛去盛水浴佛;因為當地的佛弟子相信,如果常常浴佛,足以清淨煩惱、去除業垢。

二、浴佛心態三級進

常常浴佛,不但足以清淨煩惱、去除業垢;而且還可以使我們發起增上的菩提心。這是因為我們浴佛時,如果可以「隨文入觀」──隨著《浴佛偈》來作觀想,我們便可以從清淨自己的身心,到生起與眾生同登覺岸的菩提心。其實這首《浴佛偈》有著三層的意義,可以使我們生起從尊敬佛陀,到學習佛陀,到發菩提心這種三層次的心態:

1. 「我今灌沐諸如來」,當我們立於釋迦太子像前,我們心中念起這一句,可以使我們生起一份對釋迦牟尼佛的尊敬。從釋迦牟尼佛身上,我們觀想十方諸佛,並生起對一切諸佛如來的崇敬;

2. 「淨智功德莊嚴聚」,到讀到這一句時,我們應觀想到一切已成正覺的諸佛如來身中,是一切圓滿功德、智慧、慈悲的集合。我們既尊重如來,我們更應學習他們的慈悲與智慧,並以他們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以期一天我們可以成無上正覺。

3. 「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這兩句話,就明了我們既依著佛陀的教法修行,並以諸佛作為自己的榜樣,我們在學習他們的慈悲時,應該發起「自己與眾生一同證得覺悟/成佛」的心。這種願成佛度眾生的心,就是我們平日所常推許的「菩提心」。

如果我們在浴佛的時,一面唱著《浴佛偈》,一面有發起這三種層次的菩提心,便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能「依教奉行」的佛弟子了。

當然,我們在中國的浴佛習慣只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日進行浴佛,但是我們「願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不應只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日才發起。我們應該時時以佛陀作為修行的榜樣,應時刻依著他的教法去修行,並天天都發下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就如像以前西域的浴佛習慣一樣,天天浴佛,以清淨佛弟子的身心。


[1] 《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226中。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