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無憂的心──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十四)

續上期

禪心三無,是說我們按禪的精神,按祖師的教導,以一顆禪心去生活所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無憂、無悔、無怨。當然,一個體悟了禪的境界的人,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們根據祖師的教導和佛法的精神去描述這顆心,有很多角度。有些機鋒、棒喝也是在展現這顆禪心。禪心三無,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說的。通過這個角度,我們雖然可能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完全悟得禪心,但是當下可以去操作,從而把握自己的心態。

無憂的心

「禪心三無」的第一個無是「無憂」。

佛教對於人道眾生的心態有一個描述,說人道眾生是憂喜參半。在憂這方面有時又叫憂悲苦惱。我們在日常生活裏經常會有憂愁,俗話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西方的哲學家也從哲學方面探索人類心態裏的憂愁。憂愁這一部分情感具有普遍性,有的哲學家說,那是因為每個人只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面對死亡——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同時面對了死亡;而死亡對於普通人來講是難以把握的,同時又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不用教他就知道。這個知,是每個人潛意識裏本有的。

從佛法來看,生活中的憂愁來源於我們的得與失——患得患失,也來源於我們對自己未來的命運感到不可把握。不知你們是否注意過,有一種學問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文化的人,都特別有興趣,就是關於命理的學問。西方有西方的方法,通過血型、星座等預測命運;東方有東方的方法,命理學在我們中國就很豐富,有占卜、四柱、奇門遁甲等種種預測方法。這類學問的發達說明人有一種想把握自己的未來和命運的渴望;當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類整體上有一個潛在的憂患意識,希望通過種種預測命運、把握未來的方法來化解、沖淡內心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擔憂。

一顆禪心是徹底地放下了憂愁的。雲門文偃禪師說:「日日是好日。」這是禪者無憂的生活態度。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擺脫憂愁,從哪裏做起呢?我覺得首先要放下對未來的牽掛,對未來的種種猜測、擔心,對某件事情得失的計較。一切未來的結果都是從現在、從我們當下的言行延伸出去的,生活環境的很多因素,是我們沒有辦法把握的;我們能把握的只是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所以我們只能從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從眼前下手,這樣才能真正把對未來的擔憂變成現實的力量,變成可以感知、把握和確定的力量。

在禪師語錄裏,不太容易看到關於死後要生到甚麼世界、生到哪一個佛國的開示,原因是他已經全力以赴,能夠完全把握得了當下,生命的一切活動他已經做主了。把握了當下,未來如何就不是問題。要問未來怎麼樣,就問他現在每時每刻正在變成現實的心念、語言和行為怎麼樣。我們的未來不會因為一個不可知的神靈的操縱發生奇跡。如果有奇跡,奇跡就在當下。如果我們把握了當下的一切,未來也不會出現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

我們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包括在打坐的時候,都可以觀照一下:我們的心裏面是不是隱隱約約有些不安?像那些要考大學的學生,在考試前甚至之前半年,內心就已經開始有壓力,倒不一定是腦子裏每天都在想這件事,其實潛意識裏已經有很多負擔出現了,這些都是來源於對未來的牽掛、掛礙。我們要時常覺察自己內心的這種負擔,覺察它,然後放下它。

怎麼放下呢?放不下主要還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我們總是希望未來會出現合乎自己意願的結果,希望未來按照我們的設計和理想來到。把這些都放下!如果你希望未來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到的話,那麼你應該從當前的準備工作開始,去創造未來。不要只是擔憂與等待,這對於你所期待的未來根本沒有甚麼幫助,反而是障礙──你越在意,你所期待的可能越不會來。你要做的只是現在不斷地去準備,最後它就來了,所謂不期而至。

這是我講的「禪心三無」的第一個無──無憂。無憂的心是很輕鬆的,沒有壓力。現在社會上有些病很普遍,像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得病的人特別多,而且年齡越來越提前。前不久我接待一個年輕人,二十八歲的一個企業家,事業很成功,可謂年少得志,但是他得了糖尿病,醫生說這些病和心理壓力大、憂愁多、不夠輕鬆有關係。我自己也有體會,心裏有憂愁時,人的精力、反應力都差了,工作效率也差了。但實際上一件事不會因為我們擔憂它就變好,相反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我們要放下種種擔憂,要無憂。

(待續)

原文刊自《禪心三無》,天地圖書2017年出版。佛門網獲授權刊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